經典六經——《易經》、《禮經》、《樂經》、《詩經》、《書經》和《春秋》之內的其他各家學派的學說,以及與儒學相違背的學說,都應該根絕,不准許他們與儒家學派同時並存。那些邪惡荒唐的思想消滅後,道統和綱紀,才可以統一,法令才可以明白,人民才知道遵從正道。這樣百姓也就好統治了。”
董仲舒的排斥百家,著重一統的議論正合乎漢武帝獨霸天下的心思。漢武帝把董仲舒大大地稱讚了一番,馬上委任他擔任江都國的相,輔佐漢武帝的異母兄長江都王劉非。劉非是現任皇帝的老兄,一向驕傲兇暴。董仲舒用禮教輔佐,不時規勸幾句,很受江都王劉非的敬重。
建元對策稱優者除了董仲舒之外,還有會稽吳縣的嚴助,他被提升為中大夫;川人公孫弘,以六十高齡被徵為博士。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端。
董仲舒在江都任上,不能充分施展抱負以經世致用,他只能侷促在江都一隅,宣傳他的天人感應學說。
公元前135年,遼東的高廟和長陵的高園便殿,相繼遭受火災。當時董仲舒在家閒居,他獲悉這兩次火災,就用他的災異學說加以分析,認為這是上天對漢武帝過失的警告。他也沒有考慮這麼做的政治後果,把自己的想法寫成《災異論》。
《災異論》還沒來得及上奏,就被主父偃探聽到,並偷去呈送漢武帝。武帝召叢集儒,命他們審議此文。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也在其中,他不知是自己老師所作,把這篇文章罵得狗血噴頭。當漢武帝告訴他這是董仲舒的大作時,呂步舒當時就傻了眼。
於是漢武帝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將董仲舒投入大獄,並定成了死罪。後來漢武帝念他上《天人三策》有功,又下詔赦免了他。遭此打擊,死裡逃生的董仲舒再也不敢隨便亂講災異了。除了曾一度復出為膠西相外,他一直賦閒在家,治學著書,直到壽終正寢。
且不管董仲舒的沉浮,反正經過董仲舒的三次上策之後,儒家在漢武帝朝廷的地位是逐漸提高了起來。董仲舒的對策成了漢武帝治國的主要依據。一個巨大的轉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了。思想自由的時代開始夕陽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長而單調的儒家思想時代。
儒家學者一提起嬴政的“焚書坑儒”,無不怒髮衝冠。但有時為了自己學術的生路,他們也抓住每個機會,利用政治力量,置其他學派於死地。不過他們採用的並不是暴烈手段,人們看不到血染鋼刀,卻見人頭落地。
儒家學派並沒有單獨的能力生存壯大,他們必須與權力相結合。既然他們需要政權作保鏢,他們就必須付出僱保鏢的代價。那就是,儒家學派不久就淪為既得利益當權者的政治打手。
主持建元對策時,漢武帝年僅十七歲,他實際上是在丞相衛綰的指使下主持這次對策考試的。這是衛綰為首的一群儒生,利用幼主所搞的一套政治詐術。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想達到他們排斥異己的目的。
衛綰本身是個儒者,又做過漢武帝多年的老師,他的話對漢武帝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他看到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漢武帝都沒有反對,就上奏一本。
儒生們的喜與悲(3)
衛綰在奏章中說:“那些專學申不害、商鞅和韓非子學說的法家和蘇秦、張儀學派的縱橫家到處搬弄是非,擾亂國政,請求陛下將這些專學法家、縱橫家的賢良罷免回去。”
漢武帝基本同意了衛綰的意見,他沒有任用儒家以外的賢良。如果說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是儒家獨尊的宣言,那麼這次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走的第一步。
其後,漢武帝又任用一大批儒家人物在朝廷中擔任要職,儒家勢力蒸蒸日上。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就準備實行儒家的一些禮儀制度。他們請漢武帝在長安城外設立明堂,以招見諸侯。
漢武帝早就有改弦更張的念頭,他雄心勃勃,想自己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來。他聽了趙綰和王臧的建議,馬上就吩咐他們按照古代禮儀制度去起草和設計明堂的計劃。王臧和趙綰乘機向漢武帝推薦他們的老師申公。
漢武帝早就聽說申公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儒學泰斗,他馬上吩咐使者用駟馬安車的高階禮節去聘請申公入朝。
駟馬安車是一種高規格的待遇。一般安車都只用一匹馬,而漢武帝命使者用四匹馬,並且用蒲草包裹好安車的輪子,防止顛簸。這樣做主要表示對德高望重的申公的尊崇。漢武帝還命使者帶上玉璧和布帛等禮物。
申公正在魯國的家裡給門徒們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