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就催促道:“請說下去。”

董仲舒接著說:“國家如有亂事發生,上天會先用災害怪異來進行警告,但只要這個世代不是太離道,上天還是願意扶持、成全的,不過自己也要強力勉勵才行。強力勉勵於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強力勉勵於道,則德見隆而功日大。這些都是可以馬上見效的事。”

漢武帝微微點頭,董仲舒又接著說:“所謂道,是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仁義禮樂,又是推行道的工具。古代的聖王已經辭世,而他們的子孫都能夠長久安寧到幾百年的時間,都是禮樂教化的功效,從前厲王、幽王的時候,周道衰敗了。但這並不是道忘失,而是厲王、幽王不遵循周道。宣王思念先王的德政,興滯補敝,彰明文王、武王的功業,周道又粲然復興起來了,所以說治亂興廢在於自己,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厲王、幽王掌握不當,使道統失去的緣故。”

董伸舒看到漢武帝若有所思,就放慢語氣又說道:“臣按照《春秋》的本義,尋求王道的出發點,那就是個正字。作為一個帝王,要上承天意,糾正自己的所作所為,要任用德教,不要專用刑罰,因為刑罰不可能治理好天下。《春秋》上講過一元的問題。一是萬物之始,元是大。一元就是萬物開始於大,只有開始於大,才能正本清源。所以做君主的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海。四海正,則遠近之處莫不統一於正,這樣才能實現王道。

“如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行高恩厚,智明意美,愛民好士,可以稱為很好的君主。但是天地未應,祥瑞不至,這是在於教化不立,萬民不正的緣故,秦代的遺毒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清除,法令公佈了而奸佞橫生,已經到了不得不改弦更張的時候了。自從漢朝取得天下以來已有七十多年了,先帝們常想搞治道,而至今沒有成功,主要原因就在於應該變更教化而沒有采取實際行動的緣故。”

董仲舒的這一次對策,適應了當時漢朝從政治、思想上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句句打動了漢武帝的心懷,這位年輕的君王早就醞釀著許多宏偉的想法,只是還沒有系統化,理論化,還很朦朧,也沒有用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聽了董仲舒的對策,他感到大為驚異,想不到漢家天下竟有這樣難得的人才,真是有相見恨晚之感嘆。

儒生們的喜與悲(2)

漢武帝還沒有從第一次對策的興奮中平靜下來,又緊接著下了第二道制書,命董仲舒將自己的政見寫成文章,提出明確的意見。董仲舒受寵若驚,連忙趕寫第二道對策。

在第二道對策中,董仲舒進一步總結了三代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指出秦朝以刑法治天下,賦斂無度,導致因觸犯刑律而被處死的人比比皆是,犯奸作亂的人也遍地橫生。他認為應以德治天下,為了培養一批德治人才,董仲舒建議設立太學,作為教化的根本場所。

董仲舒在這道對策的最後寫到:“陛下若能透過考試和策問的方式招徠到天下的英才,就可以實現三代的至治局面,聖上的英名也就能和古代的明君堯、舜媲美。”

早就想成就一番事業的漢武帝,被董仲舒的對策深深地打動了。他覺得董仲舒系統而完整地講出了自己想說出的話。

漢武帝第三次寫了制書給董仲舒,表示很欣賞他的天人感應的觀點,他在制中寫道:“朕聽說善於談天的人必有人間的事作為佐證。善於說古的人必在當世有應驗,所以朕虛心地詢問天人相應的關係,接受歷史的教訓,改正以往的所作所為。先生既談論了治國的大道理,陳述了歷史上大治和大亂的原因,請再講得透徹一些,朕將親自覽閱思考。”

兩次對策,都獲得皇帝的讚許,董仲舒感到十分榮幸,他馬上上了第三道對策,鄭重提出自己思索了多年的哲學觀點和政治思想,以求一售。

董仲舒寫道:“治國之道出於上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他希望漢武帝要堅持不變的天道。在不變的天道下,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間遵守嚴格有序的上下尊卑關係,使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鄉黨有序,以保持永恆的封建秩序。

在這對策的最後部分,董仲舒重點地提出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的思想。他說:“大一統是天地間正常的軌道;自古到今,通暢無阻的大義。而今負責教化的人來源不同,每人的議論見解又迥然不同。一百家學派就有一百種治理國家的方法,結論也不相同,以至於在上位的不能堅持一個方向,法令制度也是屢屢改變。在下位的人又苦於不知道如何遵循。臣很愚鈍,但臣認為應該這樣:凡是不在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