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菜場,被遷往淡水路。這樣,那排石庫門房子前面不再嘈雜了。
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中共上海市委購下了興業路七十六號、七十八號——不再是向陳老太租賃了。在管理委員會指導下,對中共“一大”會址進行了初步修繕,屋裡也作了些佈置。
葉飛的耳朵尖,成為中共“一大”會址的第一個參觀者。他曾經擔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福建省省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司令員,兼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他在一九五二年六月三日來到興業路。那時,中共“一大”會址尚在內部整理之中,從不對外接待。
葉飛之行,很快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內傳開來了。在“七一”前夕——一九五二年六月三十日,魏文伯、曾希聖、柯慶施光臨興業路,成為那裡的第二批參觀者。
終於,在翌日——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的上海《解放日報》,首次公開披露了訊息,在第二版上登載新聞《上海市革命歷史紀念館經一年修建已初步完成》。在同一版上,還發表了楊重光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記上海三個革命歷史紀念館》。
現摘錄楊重光的文章於下:“在上海復興公園北面興業路、南昌路、太倉路這幾條毗連的路上,有三座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房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地方——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房屋,黨成立後的第一個總部,以及在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毛主席等代表住宿的地方。去年中共上海市委曾派了專人,經過幾個月的勘察和對證,找到了原來的房屋,經過了修建、恢復了房屋的原狀,正式成立了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第二館和第三館。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十一週年的今天,這幾個紀念館的成立,應是極有意義的事。
第一部分:小引追尋毛澤東 董必武投來關注的目光 2
“五四運動促成了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合,在五四運動的後一年,先後在中國好幾個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長沙、漢口、廣州、濟南等地,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中國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選舉了十二個代表(引者注:現在也有人認為應是十三個),在中國工業的中心和當時的工人運動中心——上海,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故址。在三十一年以前,這裡是望志路一○八號,現在是興業路七十八號,也是黃陂南路(即前貝勒路)樹德里七號。這是一座臨街的兩層的普通弄堂房子。在三十一年以前,即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引者注:實際上應是七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就在這座房屋的樓上(引者注:後來經董必武等實地回憶是在望志路一○六號樓下),正式成立了。當時出席的代表十二人,代表了約五十個黨員。毛澤東同志代表湖南黨的組織。當時會議室的佈置很簡單,只有一個大菜臺,周圍可坐十餘人。……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黨章(引者注:應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章是中共“二大”透過的),選舉了黨的中央機關,組織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
就在訊息見報的當天上午十一時,上海市市長陳毅以及潘漢年、方毅、劉長勝、陳丕顯、王堯山等趕往興業路,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
當天,蘇聯塔斯社記者聞訊,也趕到興業路。於是,在上海發現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的訊息,迅速傳到了國外。
不過,那時,興業路七十六號上的“恆昌福麵坊”幾個大字,仍刷在牆上。屋裡,則掛起了馬克思像、列寧像以及毛澤東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年冬天,國家文物管理局局長王冶秋從北京來,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之後,說了一番很重要的話:“革命歷史紀念館的佈置應該完全恢復當年原狀,使來館景仰者能想象當時情景生肅然起敬之感。”於是,馬克思像、列寧像、毛澤東手跡被取下來了——因為當年開會時,牆上沒有掛。於是,“恆昌福麵坊”招牌被剷掉了,巨大的“醬”字被剷掉了,外牆上的石灰被剷掉了,“混水牆”變成當年的清水牆——露出了青磚與紅磚。
王冶秋還叮囑:“做成模型送北京。”
模型在一九五三年春做好了。這年六月十九日,中共上海市委派沈子丞帶著模型前往北京,送到中共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