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部長楊秀峰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蘇聯高等學校(軍事學校除外)學習之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協定》規定;“已受過完全的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之人員,須按蘇聯高等###規定之課目經過入學考試後,始能被接受到蘇聯高等學校學習。”35
從此以後,留蘇學生選拔考試嚴格按照蘇聯高等院校入學考試的學科考試科目進行。
從1953年起,###開始舉行全國統一的留學生考試。北京、上海、漢口、重慶、瀋陽、西安等六地設立了考區。為了確保考試質量,###還成立了專門的學科考試委員會,負責考試標準和考試課目的審定。委員會分為政治財經、理工、農醫、政法文教四個組,每組成員都是各學科聲望如日中天的學術泰斗,如政治財經組的何錫麟、何干之;理工組的錢偉長、華羅庚、趙忠堯、周培源;政法文教組的錢端升、翦伯贊等。36
1955年參加研究生留學考試的徐靜'U10'至今還對備考的情形記憶猶新:
“我所就職的中山醫科大學推薦了二十多名大學畢業生和在職教師,經過政審只剩下了四人。學校給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考試。我已經工作了幾年,大學學的一些基礎課已經記不得了,只好一門門從頭撿起。我當時已經有了孩子。母親非常理解和配合我,把孩子管起來,解除了我的後顧之憂。
那時家裡居住面積不大,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裡學習會影響家人休息,單位下班又鎖了門。我看宿舍外面有一盞路燈還比較亮,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夜裡有時就坐在路燈下學習;早晨天還沒亮,我就又坐到路燈下。那可真叫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啊!
考試是在武漢大學進行的。正值酷暑,武漢被稱為火爐。人坐著什麼都不做,汗都順著衣服往下淌。我們考試的教室又悶又熱,大家又緊張,有的人考著考著就暈倒了,有的人交卷的時候一下子倒在了講臺上。我們的考場當場倒下了七八個人。”
留學生考試和公開選拔制度,為普通家庭的子女開啟了出國學習的大門。“出國留學”從此不再是少數人的權利。
透過優中選優、嚴格審查,國家遴選了一大批政治可靠、學習優秀、身體健康的未來棟樑之材。這份投入,在後來收穫了慷慨的回報。
“填鴨式”教學
在留蘇預備部的一年時間裡,生活的核心內容是俄語和政治學習。
學員入學後,按照俄語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分成小班教學,每班的學員約有三十人左右。
大部分學員在來到留蘇預備部時,俄語基礎都不好;有的人甚至根本沒有接觸過俄語,要從第一個字母開始學。要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初步掌握俄語語法,積累生活、學習所需的基本的單詞量,除了死記硬背,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所有學員都給自己佈置了每天背誦幾十個單詞的任務,為此大家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助記憶。其中,諧音記憶法最有效。比如,把俄語的“回家”說成“打毛衣”,把俄語的“星期天”說成“襪子擱在鞋裡”,毛巾被說成“撥拉芹菜”。各種諧音有的形象,有的詼諧,笑鬧之間,許多生拗的外語單詞就記住了。
俄語中有一個發音近似於“勒”的顫舌音,需要用口腔中的氣流持續衝擊捲起的舌尖。這對於說話時舌頭比較硬的中國人而言,是個不小的困難。有不少學生苦練幾個月,舌頭都腫痛了,就是發不出來。可是不會發這個音還不行。俄語中還有一個 “勒”的平舌音。有些詞就是這一個字母的區別,發音不準確有時會造成詞義的曲解。有的同學推薦了一個方法:練發音的時候在口中含一口水。大家一試,還真靈。
第五章 夢開始的地方(7)
為了製造一種強化俄語交流的環境氛圍,有的班級還規定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交往、生活往來,從早到晚都不能用中文。如果誰說了一句中文,就算犯規,便要扣分。
每天早晨五點鐘,學生們就起床了。操場上、角落裡、樹陰下,學生們或立、或行、或倚、或坐,到處都是埋頭苦讀的身影。
早晨八點開始上課,除了中午一個小時午休時間,課程一直延續到下午四點。下課後,老師離開了,可是教室裡仍然座無虛席,學生們在上自習。每個人都在各自高聲朗讀,教室裡聲浪滾滾,可是居然各學各的,互不影響。
晚上十點鐘,學校準時熄燈。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許多學員就藉口上廁所溜出房間,藉著廁所門口昏黃的燈光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