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部分

岸山腳的名吉扎寺的存在,勉強維持著寧瑪派,對烏斯藏的地方教派與政權,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

二、薩迦派,俗稱花教。

由昆氏家族於北宋年間創立,薩迦派的法王也都是昆氏家族的人,一直以日喀則附近為其主要勢力範圍,寺廟幾乎遍佈烏斯藏與朵甘,祖寺是薩迦城內的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

大明成祖年間,曾經賜封教中高僧袞噶扎西為“大乘法王”,地位僅次於白教的“大寶法王”;還曾賜封另一高僧南喀需必堅贊為“輔教王”,有世襲的領地,由此可見花教在烏斯藏的影響之大。

三、噶舉派,俗稱白教。

白教內部也有許多流派,但教義相似,傳入烏斯藏之前就是同源,因此內部衝突不大,以拉薩西北的粗卜寺作為祖寺,主要勢力範圍在拉薩、工布及朵甘的玉樹一帶,大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成祖賜封粗卜寺主為“大寶法王”,是當時地位最高的全藏法王,在所有的藏人區都有寺廟。

噶舉派首創了活佛轉世制度,可見白教在烏斯藏的超然地位。

四、格魯派,俗稱黃教。

由宗喀巴於大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創立,雖然立教最晚,但影響卻是最大,格魯派一出現,就立即傳遍藏人區,迅速在藏人心目中最為重要的前後藏居於統治地位。

格魯派有六大名寺,其中在烏斯藏的就有位於拉薩的三大寺和位於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

拉薩的三大寺包括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

甘丹寺位於拉薩城東北的卓旦沃切山,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所建,是格魯派的祖寺,寺中主持稱“甘丹赤巴”,是唯一由選舉而不是轉世而來的,地位僅次於達賴與班禪。

哲蚌寺位於拉薩城西部的格培烏孜山,格魯派最有影響的達賴就是在這裡修行,寺主稱“哲蚌赤巴”,一般由達賴所兼任,著名的布達拉宮就位於哲蚌寺。

色拉寺位於拉薩城北郊的色拉烏孜山,寺主稱“色拉赤巴”,有時也是由達賴兼任,色拉寺是培養武僧的基地,進入中原地區的佛教黃派武林高手,多半出自色拉寺。

而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西郊,是班禪的修行地,當然此時還沒有班禪的封號,“班禪”是大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由順治賜封的。

但扎什倫布寺的寺主地位極高,甚至高於甘丹寺的甘丹赤巴,每逢達賴去世後,尋找轉世靈童、處理政務工作時,他都臨時主政,地位可見一斑。

但由於日喀則地區人口遠遠少於拉薩,經濟收入不如拉薩地區的寺廟,所以班禪在黃教中地位屈居達賴之後。

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四大教派雖然各有自己的傳統領地,但都在整個藏人區廣建寺廟,因此,格流派的寺廟往往混雜在一起,給各流派的紛爭埋下種子。

烏斯藏是大明土地上少有的政教合一的地區,其宗教糾紛也與地方政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從蒙元開始,統治烏斯藏的首領是來自山南地區桑日縣的帕木竹家族,首領被賜封為“大司徒”,大明建國後,洪武帝賜封為“蘭花王”。

後來政權被當地的朗氏家族繼承,以乃東縣為統治中心,主要活動在前藏地區,也就是拉薩。

隨著帕木竹政權逐漸獨立,各地方首腦漸漸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成尾大不掉之勢,這些地方首腦的職務,淪為終身制,後來又稱為世襲制。

後來,帕木竹政權的外戚格氏家族逐漸取得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實質上的政權,藏人稱之為“仁布巴”,大明朝廷也予以認可,嘉慶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仁布巴的家臣辛廈巴才旦起兵反叛,辛廈巴家族控制了烏斯藏地方政權,首領稱“第斯藏巴汗”。

大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3年),繼任者彭措南嘉控制了阿里地區,這一地區的許多小國都被佔領,除古格王朝外,整個烏斯藏基本上為辛夏巴家族所控制。

但辛廈巴家族崇尚噶舉派(白教),極端仇視格魯派(黃教),仇視格魯派給藏傳佛教帶來的革命性大洗牌,因此,常常武力威脅格魯派。

大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彭措南嘉武力佔領色拉寺和哲蚌寺,屠殺、驅趕寺中格魯派僧人,破壞廟宇、建築,並隨後正式建立以日喀則為中心的烏斯藏地方政權,成為繼帕木竹巴、仁布巴之後又一世俗的烏斯藏貴族政權,彭措南嘉自稱藏巴汗。

大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丹迥旺波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