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部分

藏巴汗,依然仇視格魯派,達賴四世去世後,丹迥旺波不讓他轉世,企圖消滅哲蚌寺。

大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格魯派在蒙古和碩特部的幫助下,企圖收復色拉寺與哲蚌寺,雙方經過激烈的武裝鬥爭,最終丹迥旺波獲勝,但為了防止敵人依據城堡與自己繼續戰鬥,他下令,在他的統治區,除日喀則等十四城外,拆毀所有的大小城堡。

辛廈巴家族武力建立烏斯藏地方政權,統一了烏斯藏,統一了度量衡,促進了烏斯藏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戰爭本身,又使烏斯藏本來就稀缺的人口急劇減少,到沐啟元進軍烏斯藏的時候,整個烏斯藏人口中藏民還不到五十萬。

丹迥旺波毀城後,將人口集中到有限的十四個城堡中,促進了藏人、蒙人和漢人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但漢人勤勞簡樸、勤于思考、善於經營的個性,使他們能迅速聚斂財物,這就遭到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藏人與蒙人嫉妒與眼紅,這也是烏斯藏、朵甘地區發生針對漢人暴亂的直接導火索。

但是丹迥旺波的毀城行為,也為明軍迅速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如果藏民分散在各地,在高山與大河密佈的烏斯藏,明軍就是追著打,也是費時頗多。

劉臻羽的五十五師行軍速度並不快,雅魯藏布江和雅魯藏布大峽谷就阻在行軍的路上,若是旅遊到此,這些絕美的素材,就是拍出圖片,也能吸引一大批驢友的眼球。

劉臻羽作為先鋒,面對高山、大河、峽谷,他根本無法承擔遇山開道、遇水搭橋的重任,他只能儘量拓寬行軍路線,尋找能穿過這塊土地的路徑。

好在烏斯藏早就進入農耕社會,藏人在這些高山、大河、峽谷上修建了鐵索橋,大約兩百年前,白教就有一位名叫湯東傑布的高僧,以善於修建鐵索橋聞名,大概相當於橋樑設計師。

行軍速度慢,大軍又無法隱蔽,劉臻羽也沒辦法,他只能命令士兵,將遇到的零星藏民全部殺掉,儘量封鎖大軍入藏的訊息,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他就沒法控制了。

工布城在烏斯藏的東南,雅魯藏布江的北岸,背靠雅魯藏布江,平均海拔只有三千米,比雲南也高不了多少,由於水源充足,海拔相對較低,十分適合農業生產,被稱為“烏斯藏的江南”。

劉臻羽到達工布城的時候,在距離東城門的地方駐紮下來。最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