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越是重大,要求也越是高,越是要做出表率來。
這些都是孔子的智慧。孔子不僅對前人的孝的理念作出繼承,而且用自己的智慧加以總結與發展,這就是《孝經》之“經”的價值。
如果現代的道德教育能借鑑孔子的這種智慧,那麼不僅對於孝道,而且對於其他的品德教化,都會有新的認識。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孔子的一種思考的方法,即是某一理念在系統中分層解讀,並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要求與目標等。
另外對於社會上的普通人來說,孝就是“養父母”。這似乎很簡單,但是就在高度發展的21世紀,還有很多人做不到贍養父母,更不要說達到古人所說的那種高層次的贍養了。“養父母”,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讓我們來讀讀《呂氏春秋·孝行覽》中的“五養”:一是“養體”,即是“修宮室,安床笫(,席子),節飲食,養體之道也”。二是“養目”,即是“樹五色,施五彩,列文章,養目之道也”。三是“養耳”,即是“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四是“養口”,即是“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五是“養志”,即是“和顏色,說(悅)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這就是古人贍養父母的境界,完美地高層次地盡到了孝行。面對物質條件根本不能與今人相比擬的古人,他們卻具有或嚮往這種高境界的“五養”之贍養,現代人是不是會有些特別異樣的感觸呢?
。 想看書來
三才章第七(1)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文】
曾子說:“真是太厲害了,孝道如此重大!”
孔子說:“孝就像上天的日月星辰執行那樣是經常的,像大地有利萬物那樣是道義的,是民眾的行為常德。天與地的經常法則,而民眾效法它們。效法天的常明,利用地的常利,而順化天下。因此那種教化不待嚴肅而成就,那種政治不待嚴酷而治理。先王看到教化可以化育民眾,因此用博愛作先導,而民眾就沒有誰遺棄他們的親人了。向民眾陳說道德道義,而民眾就興起好的行為。用謙敬禮讓作表率,那麼民眾就不爭奪。用禮樂來引導民眾,那麼民眾就和睦。用好惡之分辨來明示民眾,那麼民眾就知道禁戒。《詩經》說:‘聲勢顯赫的大師尹氏,民眾都瞧著你呢。’”
【講讀】
此章的“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地謂之兩儀,兼之人,便是“三才”。曾子聆聽了孔子以上關於“五等之孝”的闡述,上至於天子,下至於庶民都當行孝,始知孝之為大,情不自禁發出感嘆讚美。於是孔子進一層給他講說了孝是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可以對人們進行教化。因此本章名為《三才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注》:“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為大也。”高至於天子,卑至於庶民,孝道展現了無比廣闊的空間。曾子不由得讚歎,而這種讚歎也引發了孔子再度的循循善誘,繼續為他深入地講述孝道之廣大、博大、重大。
一、孝:天經·地義·人行
1。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注》:“經,常也。利物為義。孝為百行之首,人之恆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為義也。”“經”,常、經常、長久。“義”,有利於物稱為義。“三辰”,上天的日月星辰。“五土”,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窪之地,《孔子家語·相魯》:“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所生之宜。”
孔子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孝的重大意義。上天的日月星辰經常在執行,這是“經”;大地五土利於萬物生長,這是“義”;這就是天經地義。人秉承天地之氣而生長,人也效法天地而存在,孝就是像天經地義一樣,永遠地施行流傳,永恆地具有利之義。孝就是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孝就是民眾的行為常德,孝貫通了天地人三才。
古人云:“孝為百行之首。”先人又云:“孝為百行之本。”這其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又如鄭玄注《論語》雲:“孝為百行之本,言人之為行,莫先於孝。”
2。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