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鄭玄《注》:“天有四時,地有高下,民居其間,當是而則之。”又云:“天有常明。地有常利,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為常行。”又云:“政不煩苛,故不嚴而治也。”

唐玄宗《注》:“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為常行也。”“法天明以為常,因地利以行義,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則”,效法。“因”,依據、利用。 。。

三才章第七(2)

這是說,人們應該去效法天與地的經常法則,效法天的常明來常行孝道,效法地的常利來行義,以此來順化天下。因此那些教化不必有待於嚴肅說教,而自成道理;那些政治不必有待於嚴酷管理,而自行被治理。這裡包含有五等之孝的人們,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統治者,越是高層次的尤其要“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這才能收取“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的績效。

二、先王政教“五條”

1。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注》:“見因天地教化人之易也。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

孔子又引進歷史進一層解讀。先王見到順因天地的那種教化所帶來的方便易行,便有種種做法。孔子又總結揭示出“五條法則”。第一條,是用博愛作先導,而民眾沒有誰遺棄他們的親人了。這也就是先王先對自己父母敬愛,而後民眾就效法他了,不會遺棄他們的父母了。

2。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

《注》:“陳說德義之美,為眾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第二條,是向民眾陳說道德義理之美,讓民眾羨慕之,感動之。民眾知道德義的美好與作用,心中欣然而嚮慕,那麼也就會行動起來,便有好的行為。

3。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先”,領先,表率。《注》:“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第三條,君主要以身作則,謙敬禮讓,做出表率,那麼民眾就跟著被教化了,就不爭奪了。

4。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注》:“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第四條,君主用禮樂來引導民眾,那麼民眾就會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用樂來端正自己的心志,也就和睦相處了。

5。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注》:“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第五條,用好惡之分辨來明示引導民眾,知道禁忌、禁令、禁條,懂得善事、善舉、善行,使得民眾向善而不趨惡,走正道而不走邪路。

三、引《詩經》的正反啟示

此章最後也引《詩經》作結,此詩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顯赫。“師尹”,即指周朝大師尹氏;“師”,大(太)師,周朝三公之一。此句的意思是:聲勢顯赫的大師尹氏,民眾都瞧著你呢。

從正面講,那麼如《疏》所云:“師尹,大臣也;一人,天子也;謂人君為政,有身行之者,有大臣助行之者。人之從上,非惟從君,亦從論道之大臣,故並引以結之也。”這就是說,君臣應該同體、君臣相須,互相推行天經地義的孝道,以孝治國。

然而還有反面的啟示,但是歷來的注家似乎都忽視了。試看此《詩》本來主旨,是周大夫中一位叫家父的人嚴厲斥責大臣尹氏在執政中的種種錯誤,比如為政的不公平、任用小人等,因而導致了政治昏暗,國家危機四伏。這兩句詩句是說,民眾正警惕地觀察著這位作惡多端的大師的一舉一動呢!

因此這裡的引《詩》就和他章不同,他章是從正面來讚美的,此處又用反面典型的師尹來警示世人。那就是身居高位者,在“孝治天下”中本應該輔助而行的,本應該也做出表率來,然而相反卻在那裡為非作歹,因此遭到民眾的反感的警惕的注視。這應該很有震撼力量,尤其是對古代居於高位的統治者,更是有力的鞭笞。

四、《三才章》現代啟示談片

孝,是天經地義的。——孔子如是說,中國人數千年以來也如是聞,因此孝的理念也如是深入到中國文化、人文性格的方方面面。

“三才”,是天、地、人;“三才”的意蘊,是天經、地義、人行。那麼“人行”,人又怎麼行法?孔子指出了五條:(1) “先之以博愛”,在博愛的教化下,民眾就不會遺棄親人。(2) “陳之以德義”,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