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沒有比音樂教化更好的了。他提倡用“樂教”來教化民眾,達到民風民俗的轉移變化。

當然,“樂教”從廣義上講,並不侷限於音樂,“樂”是“六藝”之“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藝,包括音樂、舞蹈、詩歌等在內。中國文化傳統特別重視“樂教”,如《易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孔子重視“樂教”,他本人就是一個音樂家、音樂教育家。筆者在拙著《孔子的智慧生活》(上海辭書出版社)中有詳論,可參見。

我們還可以讀一下先秦儒家關於樂的著作《樂記》。此中有段話說得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記》認為樂的審美本質就是“和”,是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之“天地之和”的體現。人們在享受音樂的時候,使得“感動人之善心”,從而“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致樂以治心”,還達到孔子所說的“移風易俗”。現代社會是否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智慧,進行現代的“樂教”,感動現代人的善心?

廣要道章第十二(2)

另外要說的是,本章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這八字,因為對音樂的社會功用做出了精到的概括,也成為一個著名的理念深入人心,且在中國美學史上影響久遠。作為成語的“移風易俗”,也家喻戶曉。

4。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注》:“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孔子說,安定君上,治理民眾,沒有比倡導禮敬更好的了。孔子特別重視禮,《論語·顏淵》:“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剋制自己,恢復周禮,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就會歸順於仁了。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法來引導民眾,用刑罰來整頓他們,民眾雖然免除了犯罪,但是沒有恥辱之心。用道德來引導民眾,用禮來整頓他們,民眾就有恥辱之心,而且能守規矩。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關於禮的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揭示。

《禮記·曲禮》還排列了“非禮”的“七不”,讓人們看到不守禮不尊禮的種種危害與弊病:(1)“道德仁義,非禮不成”。(2)“教訓正俗,非禮不備”。(3)“分爭辨訟,非禮不決”。(4)“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5)“宦學事師,非禮不親”。(6)“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成”。(7)“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的作用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說孔子提倡的“禮”與“樂”,是有內在理路聯絡的,那就如先哲所言的“禮所以修外”、“樂所以修內”。禮樂是關聯在一起的,必須禮樂並至,內外雙修,從而才能達到各層面人際關係的和諧。

二、再聚焦於“禮”與“敬”

1。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

孔子在闡述了“四教”之後,再深入一層開掘“禮”的核心含義:“禮者,敬而已矣。”禮,說到底就是一個“敬”字罷了。

然而雖只是一個“敬”字,但是所帶來的影響和效果是巨大的。因為能尊“禮”,而能有“敬”;因為有“敬”,便能有“悅”。這裡出現這樣的序列:禮——敬——悅。

再從付出與收穫來看:一是,子女付出了對父母的孝敬,也獲得了自己內心的喜悅,此所謂“故敬其父,則子悅”。二是,弟弟付出了對兄長的敬順,自己也獲得了內心的喜悅,此所謂“敬其兄,則弟悅”。三是,臣子付出了對君主的尊敬,也獲得了自己內心的喜悅,此所謂“敬其君,則臣悅”。

2。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注》:“居上敬下,盡得歡心。故曰悅也。”

此中“一人”是指被他人尊敬的人,如父、兄、君;“千萬人”,則指子、弟、臣,此舉其大數言之。由此可推知,被敬重的人屬於少數,而因此收穫喜悅的人卻是眾多。這裡面就有重要的道理,“此之謂要道也”。“要道”,就在於使家庭因敬愛與喜悅而和諧,社會因敬愛與喜悅而和諧,國家因敬愛與喜悅而和諧,在人人內心的喜悅之中融合為和諧。

此章所說的下對上的尊敬,是從一個方面獲得的喜悅;而另一方面如第八章已說的,是由於“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