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偏重在時間上的久遠,“明王”偏重在聰明上。
“事天明”,奉事上天就能曉知明白天之道。“事地察”,奉事大地就會曉知明察地之道。《周易·說卦》:“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因此古人認為,事父之孝道通於天,事母之孝道通於地。
孔子的意思是說,歷史上的聖明君王,正因為奉事父親能夠盡孝道,所以奉事上天也能明察;正因為奉事母親能盡孝道,所以奉事大地也能明察。這裡面就是把父親比擬為上天,把母親比擬為大地,由此聯觀之推論之,從對侍奉人而至於奉事天地之道的認知。當然也可以由天地而反觀於侍奉父母之道,形成雙向的、互通的理路。
2。 長幼順,故上下治。
《注》:“君能尊諸父,先諸兄,則長幼之道順,君臣之化理。”
這是說,明王又在宗族、長幼之中,皆順於禮,那麼上上下下的人都會自化了,比如長輩與晚輩之間能順暢,君臣上下之間能化理了。
3。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注》:“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故曰彰也。”
“神明”,天地間一切神靈的總稱。《周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變,以通神明之德。”孔穎達疏:“萬物變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彰”,彰明、彰顯的意思。
這是說,奉事天地能夠明察,那麼神明會感應他的至誠,而彰顯他的福分。這種福分的彰顯,用常見的話來說,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又如《疏》雲:“神明之功彰見,謂陰陽和,風雨時,人無疾厲,天下安寧也。”
感應章第十六(2)
二、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1。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注》:“父謂諸父,兄謂諸兄,皆祖考之胤也。禮,君族人,與父兄齒也。”“諸父”,如伯父、叔父等。父死,稱為“考”;父以上祖先通稱為“祖考”。“胤”,後代、後嗣。禮,君王在(,宴會,宴請)請族人的時候,均以卑賤與父兄列齒也,那就是說盡管是君王,還要排列在父兄之下。“齒”,排列的意思。
這是說,所以即使是至貴的天子,也必定有被他尊敬的人,是說他還有父輩;必定有先於他的人,是說他還有兄長。孔子要天子行尊父先兄之道。
2。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注》:“言能敬事宗廟,則不敢忘其親也。”
此說,宗廟祭祀要竭盡恭敬,不要忘記父輩的恩德。孔子要天子行致敬之道。
3。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注》:“天子雖無上於天下,猶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毀盛業也。”
此說,修養自身,謹慎行動,害怕有辱先祖。孔子要天子行修身之道。
4。 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注》:“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享於克誠,故曰著也。”“祖考”,祖先。“來格”,來臨的意思。《疏》:“故能致敬於宗廟,則鬼神明著而歆享。”
“鬼神”,指先祖的神靈。“著”,這裡是指鬼神來臨附著,並進而享受祭祀的意思。這是說,宗廟祭祀要竭盡恭敬,祖上的鬼神也正因為孝子的真誠,才會來臨享受祭祀。
5。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注》:“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故曰無所不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孝悌能夠達到至極,那麼就會溝通神明,光輝照耀天下四海,無所不能通達了。
三、引《詩經》深化旨意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注》:“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
這是說,四方的諸侯,從西方、東方來瞻仰,從南方、北方來瞻仰,沒有誰敢不服從周王朝的。意思是服從明王之義,從明王而化之。
此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此詩讚美周文王遷豐、周武王遷鎬,對周王朝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片段原作“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皇王哉!”意思是,當初武王在鎬京建成了太學辟雍,諸侯從東西南北都來瞻仰,誰敢不服從周王朝。周武王真是個好君王!又古文字《孝經》“自西自東”作“自東自西”,可參見前文。
四、《感應章》的現代啟示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