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癰蓋住⒋蟪家晃短�泳���趺詞切⒑橢藝昴兀懇�蟛旆治靄。�

《論語·里仁》有云:“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說對父母不同的意見,可以婉轉地批評,不要鬧翻了,還是恭敬地操勞,不怨恨。這也是一種進諫的智慧。

孔子非常重視“諫諍”,且很有智慧。《孔子家語·辨政》:“孔子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諫。”“譎()諫”,是婉轉地進諫。“戇諫”,是沒有文飾的進諫。“降諫”,是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地進諫。“直諫”,是直截了當進諫。“風諫”,態度與言辭委婉,並用擬喻、暗示、旁敲側擊的方法進諫。孔子還說在進諫的時候,要揣摩君主的心態,選擇進諫方法,他自己遵從風諫。

四、《諫諍章》現代啟示談片

此章讓現代人再次領略到孔子論“孝”的深刻與智慧的風采。

孔子不是一個方而不圓的“聖人”,而是一個能方能圓的“聖之時者”。孔子說過:“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雖然“師道尊嚴”,但是他莊嚴地宣稱,面對著仁,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這就是孔子的辯證“師道”觀。同樣雖然要謹守孝敬孝順,但是“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這是孔子的辯證的“孝道”觀。同時在採用怎樣的諫諍方法上,孔子也教人須靈性十足。

讀此章我們不僅進入孝的又一個側面,且又深入一層地瞭解了孝道。孝,不是盲目地“愚孝”,是有“義”、“不義”的問題在的,有“是”與“非”的原則在。孔子還告訴人們,歷史的經驗是:

其一,對當權者的諫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往高層越是需要眾多的人來進諫,這是一種必需的監督機制。

其二,當權者可能會“無道”,但對於一個天下、國家來說,那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沒有“諫諍之臣”。

其三,諫諍之臣的重大價值,在於可以挽救“無道”當權者的將要被傾覆、失去的“其天下”、“其國”、“其家”。再降層而言之,有爭友,則使士“身不離於令名”。有爭子,則使父“身不陷於不義”。

其四,在臣、在子這一方,固然要“當不義則爭之”;而在當權者這一方,如天子、諸侯、卿大夫,也要接受諫諍,認識到諫諍的重要意義與價值,這是關係到天下、諸侯國、卿大夫之家的存亡大問題。

孔子這裡是“執古御今”,我們現代人何嘗不可以也來一番“執古御今”的借鑑?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感應章第十六(1)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譯文】

孔子說:“往昔聖明君王,奉事父親盡孝道,所以奉事上天也能明察;奉事母親盡孝道,所以奉事大地也能明察。長輩與晚輩之間能順暢,所以君臣上下之間能治理。奉事天地能夠明察,那麼神明會感應而彰顯福分。所以雖為天子,必定也有該尊敬的人,是說還有父輩;必定又有先於他的人,是說還有兄長。宗廟祭祀能致敬,不忘記親人;修身慎行,是恐怕辱沒祖先。宗廟祭祀能致敬,祖先的靈魂便來臨享用。孝悌能至極,那麼相通於神明,光被於四海,無所不通。《詩經》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沒有不服從的。’”

【講解】

“感應章”,有的本子作“應感章”,如古文字、石臺本、唐石經、嶽本等。此章緊接上一章,是因為上一章論諫諍之事,說君主若能從諫諍之善,必能修身慎行。此章接著說,如能做到這樣,也必定能致感應之福分。

一、孝·天地·感應

1。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注》:“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廟,則事天地能明察也。”

“明王”,聖明君王。《孝經》中出現“先王”,又出現“明王”,兩者的關係,如《疏》所云:“經稱明王者二焉”,“俱是聖明之義”是一致的;不過略有分別的是,“言先王示及遠也,言明王示聰明也”。“先王”、“明王”都是聖明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