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是看其個人道德如何。如果其活動對於國家統一進步、民生的安定改善起了促進作用,即使其個人品德有不足之處,對其也應作出肯定的評價。施偉青先生早就評價過評價歷史人物唯道德論的觀點,指出,如果拿這種觀點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那麼,“商湯、周武王、管仲、曹操、魏徵、宋太祖等等大有作為的歷史人物都必須被唾棄”,但是這顯然是不公允的(施偉青著《施琅將軍傳》第104頁)。商湯,原是夏朝君主桀的臣子,他起兵推翻桀的統治,建立了商朝。他結束了夏王桀的*,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周武王,原是商紂王的臣子,他率兵滅了商朝,建立周朝。他推翻了紂王的殘暴統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值得讚揚。99毛澤東稱此舉是“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5頁)。管仲,原是春秋時期齊國公子糾政治集團的主要成員,在公子糾被另一個政治集團的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殺死後,管仲不僅沒有殉難,反而變成齊桓公最得力的助手,輔佐其成就霸業,存邢救衛,安定王室,穩定了北方地區的社會秩序。管仲的歷史貢獻有目共睹。曹操,原是東漢劉氏政權的臣子,他名為漢臣,實乃挾天子以令諸侯,精心經營,為其子曹丕代漢稱帝鋪就了臺方 階。但是曹操實行法治,重視農耕,統一北方,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魏徵,在隋末各派政治集團中,原屬李密部下,隨李密降唐,後被竇建德所獲,遂在其手下為官,竇建德敗於唐後,他再次降唐。從此他在唐朝任職,以直諫著稱,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促成“貞觀之治”盛世的出現。因而他得到人們的頌揚。宋太祖,原是後周的臣子,他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爾後採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結束混亂割據的局面,發展社會經濟,是一位頗有貢獻的封建君主,理應給予較高的歷史地位。可是,倘若按照斯雄的說法來看待他們,他們則會被斥為“失節不忠之人”,且“禍害”很深,是要背很大的“罵名”的,“在任何時代,都無以立身,為各方唾棄”。不過,事實是並非“在任何時代”都是對他們作如此評價。就中國內地史學界來說,近數十年來,對以上數位歷史人物是持一致的肯定意見的。海外學者也大多對他們持正面評價。其實,在這方面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學派的鼻祖孔子、亞聖孟子,就已為後人作出榜樣。戰國時孟子和齊宣王的一則談話,反映了孟子評價歷史人物所遵循的標準:“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認為,如果君王殘暴,臣下不僅可以背叛他,而且可以誅殺他,取而代之。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春秋時,孔子的兩位學生子路、子貢曾就管仲的評價問題提出疑問,而孔子都明確做了回答:“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以上二則文字用白話文來說即是: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公子糾的師傅因而自殺,管仲——公子糾的另一師傅卻不殉死。”接著問:“管仲不是有仁德吧?”孔子答道:“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之間的盟會,結束了戰爭,都是管仲的力量。這就是管仲的仁德,這就是管仲的仁德。”子貢問道:“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僅不殉難,反而去輔佐他。”孔子答道:“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還受到他的好處。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邊開——淪為落後民族了。他難道要像普通人那樣守著小節小義,在山溝中自殺而還沒有人知道嗎?”由此可見,孔子、孟子都是以是否有利於天下(國家)、百姓為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的。已有著名學者指出:“孔子所稱許的仁人有數種型別。”“都是從大處、特別是人民和國家的利益著眼。這樣仁的尺度在封建社會中是很高的,也是正確的。”(高亨:《孔子思想三論》,《哲學研究》1962年第1期)“孔子認為管仲縱是‘有反坫’有‘三歸’,卻幫助齊桓公使天下有一個較長期的(齊桓公在位43年)、較安定的局面,這是大有益於大眾的事,而這就是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