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分難得了。首先,他這麼做有很大的風險,尋長生不老術並不能確保成功;其次,在這個過程中,要經歷艱難困苦的過程。後來,唐僧取經歷經了十四年,可以說遭遇千辛萬苦。相比之下,石猴尋師花了十年時光,且是孤身一人,所經歷的苦難也頗不小。最後,我們都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好日子,要讓他去過苦日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石猴說放下就放下了,第二天就出發,一點沒有磨磨唧唧、留戀不捨,可以說是“拿得起,放得下”,很有魄力。以我們的人生經驗來說,即使明知道是“棄小利而取大利”,這也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為我們所看到和看重的常常只是眼前,總有一種得過且過的心理。◆我無性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拜師學藝:開啟生命征程新的一頁(2)

第二天,吃完餞行宴,猴王就自己撐著竹排,向大海中進發了。而尋訪神仙的過程並不順利。前###年並沒有找到真仙,但這期間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這次出門遠行,是猴王第一次接觸人類社會,他在這個過程中深入社會生活,對人類社會有了初步的瞭解。他也像小孩一樣,學習做人從模仿開始。在南贍部洲,他的樣子嚇跑了很多人,他還“將那跑不動的拿住一個,剝了他的衣裳,也學人穿在身上,搖搖擺擺,穿州過府,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話”。

猴王此時的學人禮、學人話,只是從外在的層面模仿人的行為,是一種好玩的舉動。正如小孩模仿大人的行為時,常常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那麼做,只不過是跟著做罷了。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大人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要那樣做。猴王還不知道,他的行為無意中已經觸犯了人間的律法,因為他“將那跑不動的拿住一個,剝了他的衣裳”,你想想這廝的舉動豈不是搶劫行為?

在求仙訪道的過程中,令猴王感嘆的是,“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顯然,普通人最關心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生命的長存。也許普通人並非不關心長生不老,只是覺得這太虛無縹緲、無法實現罷了。

幸運的是,猴王真找到了一位有大本事大神通的師父,而沒有被庸師所誤。他見到師父,態度非常謙卑,做的第一件事是跪下來拼命磕頭。只見那美猴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這麼個弟子倒真是可愛得很了。祖師對猴王問道:“你姓什麼?”問的是猴王的來歷,猴王把意思理解錯了,說:“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原來石猴的脾氣竟然這麼好,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人若打他,他還要向人賠禮。這與我們印象中神氣的猴王差距似乎太遠了,想不到啊想不到,看來牛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牛的,沒有本領之前,還是老實一點、夾著尾巴做人比較好。悟空說自己“無性”,算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了。這話由石猴口裡說出來,還真有點令人稱奇。因為石猴不是普通人,他是猴王,下面管著幾萬只猴子。如果一個平頭老百姓,長期受壓迫,以至於一點脾氣都沒有了,他說自己能做到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沒什麼值得佩服的,因為這不是境界的體現,只不過是懦弱的一種表示。但猴王不同,他統治眾猴已三百多年,卻能保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而且這麼沒面子的話也能很自然地說出口,還是很難得的。前面說石猴稱王,並不是出於什麼稱王稱霸的想法,而只是出於好玩,於此可見一斑。

不過我覺得,石猴說自己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人若打他,他還要向人賠禮,應該不是指他當猴王時的事情,而是說他這十年孤身在海外飄零時的情形。確實,他孤身一人,什麼也不懂,也沒什麼真本事,怎麼硬氣得起來。

石猴說他“一生無性”,認為這就是他的本性。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是不是人的本性?這很難說。我們熟悉的說法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對別人的侮辱和欺壓視如不見,裝作不知道,似乎不是人的本性,反而像是經歷過很多挫折後,為了息事寧人、少惹麻煩,人有意識如此行事時的一種狀態。

石猴說自己“一生”無性,顯然是在說大話,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將會有多麼漫長和豐富多彩的“一生”,現在的他,哪裡就敢說以後的事呢。其實,後來的孫悟空是特別愛面子的,即使別人提起他曾經當過的級別較低的官職弼馬溫,他都要大怒呢。如果孫悟空能夠始終保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樣一種狀態,《西遊記》中的許多精彩故事就不會發生了。

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