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的性格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起初是在跟隨菩提祖師學藝的時候發生的,但我們不能把變化的原因歸結到祖師的教育上面,這一變化的發生,另有深刻的原因。
◆三更傳藝與“法不傳六耳”
悟空跟著祖師學藝的頭七年,一方面“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有空閒的時候則“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幹些家務活。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直到有一天,祖師登臺講座時,悟空終於聽出一點門道來了,“喜得他抓耳撓腮,眉開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情很是激動。於是祖師問他想學什麼,出乎眾師兄弟的意料,悟空對於“術”字門、“流”字門、“靜”字門、“動”字門中的道都不想學,因為學了它們都不能長生。 。 想看書來
拜師學藝:開啟生命征程新的一頁(3)
祖師對如此不聽教誨的弟子似乎很生氣,“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拿著戒尺指著悟空說:“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還走上前去,在悟空的頭上打了三下,然後“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祖師這一走,可把悟空的一班師兄弟給嚇壞了,他們紛紛責怪悟空,怪他與師父頂嘴,衝撞了師父,他們不僅是“報怨他”,而且還“鄙賤嫌惡他”。他們真正擔心的是,“這番衝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呵!”你把師父給惹得不高興了,下一次不知道師父什麼時候才會再出來給大夥傳藝。如果祖師真的就此不出來了,眾人豈不是要恨死這猴頭。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悟空與其他弟子的不同。他們之間一個根本的區別在於,悟空做事有著明確的目標,他放棄舒適的王位,在海外漂泊十年,目的是要學一個長生不老之術,不再受閻王的約束和管轄。對與這個目的不一致的本領不想學,正反襯出他要學長生不老術的決心。所以,對於師父想要教的每一門道,他都要問一句,“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的答案歸結為一句話,都是“不能!”悟空的回答則無例外地都是“不學,不學!”與悟空相比,眾師兄弟不過是受盡千般辛苦,卻不知自己所為何事,可能連拜師學藝的目的也是別人為他們設定的,命運操縱在別人的手中,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然。
更妙的是,雖然悟空表面上似乎衝撞了師父,師父卻並沒有真的生氣。原來祖師另有深意,打他三下的意思是讓他在“三更時分存心”;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的意思是,讓他從後門進去,在秘處向他傳道。悟空也參透了其中的玄機,就不與眾人分辯理論,忍住了不說話。
祖師的做法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他在表面上責罰了孫悟空;另一方面,他在暗中又很欣賞孫悟空,並要向他秘密傳道。祖師面對同一群人,用同一個行為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層含義,並且能把這兩層含義準確地傳達給兩類不同的弟子,高,實在是高。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想問,祖師能不能不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這麼玄妙呢?我的回答是不能。如果祖師不責罰孫悟空,而是說:“悟空,我聽了你剛才的話,覺得你真是一個可造之才,過來,這就傳你長生不老之術吧。”其結果會如何?不過是鼓勵其他弟子都來學悟空的樣,當面頂撞師父,即使是心志不堅定的弟子,也會學悟空這麼來上一手。祖師對悟空這麼當眾“責罰”一下,可以起到訊號作用,能夠把不同的弟子區分出來:那些堅定地想學長生不老術的弟子還是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而其他人則不會在沒有想明白的情況下再做同樣的“傻事”了其實,不管怎麼說,祖師已經為悟空的眾師兄弟指點了一條明路。因為紙裡包不住火,三年以後,悟空學成了一身本領,眾多師兄弟都能夠看到他的本領,再回過頭來把這件事想一想,聰明一點的,就能夠想個###不離十了,不過,他們是否能打破“盤中啞謎”,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正因為悟空打破了盤中啞謎,所以他也“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他這麼做不是因為道德高、涵養深,而是出自於甘心受辱!正是你逞你的口舌之利,我享我的暗中之益。從這種意義上說,猴王的“甘心受辱”是假的,他所甘心的並非受辱,而是他有足夠的聰明,知道表面上的受辱並不損害自己的實際利益。其實,世上並沒有真正“甘心受辱”的人。
有趣的是,祖師傳藝的經過與六祖慧能得到五祖衣缽的故事非常相似。當初慧能來到河北黃梅山五祖弘忍那裡。弘忍問他:“你是哪裡人,到這裡來做什麼?”慧能說:“此來拜你為師,是為了要成佛,別無其他目的。”這與孫悟空非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