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全國總工會發出了《職工生活困難補助辦法》,對職工困難補助的原則、物件、辦法和經費來源等作了具體的規定。1961~1963年的3年困難時期,各地政府加強了對困難職工的補助和救濟。1965年國務院224號檔案規定:對於年老體弱、無依無靠並符合其他條件的一些退職職工和老職工,由民政部門發給本人原標準工資40%的救濟,醫療費補助2/3,簡稱之“百分之四十的救濟”。另外,在這一時期,國家還興辦了許多福利機構,以收養無依無靠的孤老殘幼。截至1965年底,辦有綜合性的社會福利院和專業性的兒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819個。
在農村,社會救助政策主要圍繞著“五保”內容而展開,主要採取集體供養並輔之以國家必要救濟的方式。1956年1月,*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其中對農村的社會救助作了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於社內缺乏勞動力,生活無依靠的鰥寡孤獨的農戶和殘廢軍人,應當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給以適當的安排,做到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使這些人的生養死葬都有指靠。”據此,以後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對孤兒實行保教)的“五保”制度。在農村的許多地方,還興辦了敬老院,對五保戶進行統一供養。另外,1956年公佈的《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還規定:“合作社對於因公負傷或者因公致病的社員要負責醫治,並且酌量給以勞動日作為補助;對於因公死亡的社員家屬要給以撫卹。”“對於遭到不幸事故、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社員,合作社要酌量給以補助。”
第二,勞動保險及福利政策。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透過了具有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其中的第三十二條規定:“人民政府應按照各地各業情況規定最低工資,逐步實現勞動保險制度。”這就為以後建立全國勞動保險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1950年10月,政務院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草案,組織全國職工進行討論。政務院於1951年2月26日正式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2日又公佈了修改條例並開始實施。這一條例是新中國第一部有關社會保險的法規檔案,主要是針對企業職工的。《保險條例》對於參加勞動保險的物件、勞動保險金的籌措方式及管理方式、各種勞動保險待遇(傷殘、疾病、生育、年老、死亡等保險以及對職工供養的直系親屬的待遇)、享受優異勞動保險待遇以及勞動保險的執行與監督等各方面的內容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條例的公佈和實施,受到了全國廣大企業職工的熱烈歡迎。1956年,《保險條例》實施範圍再次擴大,國營企業加入這一保險的職工達1 600萬人,為1953年的4倍;簽訂集體合同的職工有700萬人。全國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享受到了這一保險。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平均到公正: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5)
建國之初,大多數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仍然實行供給制。50年代前期逐步改為工資制。與之相適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各種勞動保險制度陸續建立起來(見表1,略)。到1957年,享受公費醫療的職工已達萬人,享受勞動保險的職工達到1 150萬人。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前期,政府對城鎮的勞動保險及福利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例如:統一了企業和機關的退休制度和退職規定;改進了醫療保險制度;確定了職業病患者的保險待遇;改進了城鎮集體企業的勞動保險政策,等等。
五六十年代,在城鎮還為職工舉辦了各種集體福利事業,如職工食堂、託兒所、浴室、理髮室等等;對職工實行了多種補貼,如上下班交通補貼、住房補貼、水電補貼、取暖補貼,等等;建立了職工文化福利事業,如修建了了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圖書館,等等;投資建設職工住房,改善職工的居住條件。
第三,就業政策。這一時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就業問題。尤其是當時流行的理論觀點認為,失業現象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產物,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失業問題,這就使得黨和政府更加註重消除失業現象,想方設法地保證城市居民的就業。
在城鎮就業的具體措施上,主要是採取了勞動力的統一招收和調配製度。從50年代中期以後,取消了企業和事業單位在招工、用工方面的許可權,將調配勞動力的許可權集中於勞動部門。這就在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