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令廣譽施於身”(孟子語),而只是反對聲聞過情,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罷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則人盡趨利。如此說來,追 名倒也並不是壞事。至少可以使我們不生活在一條人人爭權奪利 的單行道上吧!
………………………………………………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
【讀解】
這裡的“求”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從積極追求的角度 說,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那也就是《易經》所說:“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或者如孔子在《子罕》篇裡所說:“譬如為山, 械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進 這成敗都靠自己。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我們在《國際歌》裡面 所唱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 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另一方面,這裡的“求”也包括對自己失敗原因的探求。也 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 求諸其身。”’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 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仁者如射;射者 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 子·公孫五上》)不怪靶子不正也罷,不怪比自己射手導好的人也罷, 總之都是要求從自身找原因。俗話說得好:“會怪的怪自己,不會 怪的怪別人。”四川方言對那種不會怪自己而只會怪別人的行為更 有生動的諷刺,叫做:“人窮怪屋基,屙屎不出怪茅廁(si)。”話 雖然過於俚俗,但卻合於聖人的雅意,那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原文】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爭,群而不黨②。”
【註釋】
①矜:莊重自尊。②黨:這裡指結黨營私,搞宗派。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強鬥勝,團結群眾而不結 黨營私。”
【讀解】
矜而不爭是莊重自尊,自己對自己很有信心,但卻並不驕傲 自滿,所以也就不會去和他人爭強鬥勝。
群而不黨也就是孔子在《為政》篇裡所說“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黨,普遍團結人而不 搞宗派,不拉小團體,不結黨營私。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說:“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 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
君子出於公心,小人囿於私利。
出於公心所以能胸懷寬廣,納百川而歸於海,搞五湖四海而 不搞拉幫結派。
出於私利所以就心胸狹窄,結黨營私而排除異己,搞宗派主 義而不講道義原則。
君子小人,周比群黨不同。
說起來的確如陰陽清楚,晝夜分明,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總是 霧晨黃昏,陰晴不定,難以識別得清楚。
沒有別的的辦法,只有靠我們在生活中積累經驗,細心觀察,提高 識別能力,以免上當受騙。
………………………………………………
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某人的話說得好就推舉他,也不因為某 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論。”
【讀解】
因為“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話說得好的人不一定品 德高尚,所以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不能夠只聽他說得好便以為一 切都好,輕易地去推舉他。
另一方面,一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好,甚至簡直就是個魔 鬼撒旦,但只要他說的話有道理,就應當採納接受,而不應該以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斷然否定。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裡說得好:“不管是什麼人, 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 人民有好處,一我們就照你的辦。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人原來榮耀顯赫,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