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部分

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孔子才語重心長地教誨我們,要我們多 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這樣來減少怨恨,造成一個寬鬆的生活 與工作環境。

說到底,‘潮自厚而薄責於人”從主觀方面來說反映一個人的 思想修養,從客觀方面來說也是一個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因 此,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註釋】

①如之何:怎麼辦。連言“如之何”,是反覆考慮怎麼辦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也不知拿他怎麼 辦了啊!”

【讀解】

凡事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事多想一想該怎麼辦才 好,而不應該稀裡糊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科學家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問題都提不出來,解 決什麼呢?

所以孔子感嘆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真不知 拿他怎麼辦了啊!”這就是要求我們主動提出問題,動腦筋想辦法。 用他在《為政》篇裡的說法,就是“學而不思則罔”。學習這樣, 科研這樣,我們平時處理日常事務也是這樣。

總之,凡事不多問幾個為什麼的人,就連聖人也拿他沒救,我 們又有什麼辦法呢?

………………………………………………

不要賣弄小聰明

【原文】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談話絲毫不涉及道義,卻喜歡 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辦啊!”

【讀解】

我們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這種毛病。茶樓酒館、卡拉 OK廳等 娛樂消閒場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說些天氣,說些股票,說些海 灣戰爭、中東問題,這還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說些東家長,西家 短,某某領導和某某領導之間有些什麼瓜葛,某某男同事與某某 女同事之間又有些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如此等等,不 一而足。沒有一句話是上得檯盤,見得世面的。這就是孔子所說 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現象,有點近似於我們所說的“清 談”之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曾經批評當時南方的讀書人是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北方的讀書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 心。”

言不及義也罷,無所用心也罷,都還只是無聊而已。可偏偏 就是這些人還喜歡賣弄小聰明,大家湊在一起就專門研究張三,研 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點子整人,今天攻擊張三,明天攻 擊李四。在這些小聰明方面,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 風捉影,甚至造謠中傷,無中生有,整起人來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們切不可輕視了這種小聰明的危害。

………………………………………………

“名”的情結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沒世②而名不稱焉。”

【註釋】

①疾:恨。②沒(mo)世:死亡。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遺恨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稱頌。”

【讀解】

那豈不是說人不出名,終生遺憾了嗎?

所謂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個“名”字,白了多少少年頭,流了多少英雄淚!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這是三閭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

這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

這已把對“名”的追求推向了極端。

至於“功成名就”、“揚名顯親”等,更是鑄造著中國讀書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們在前面已多次談到的那樣, 雖然反覆申說“人不知而不慍”之類的話,但也感嘆“沒有人知道 我啊!”(《憲問》)不被人知道,不被人瞭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為了“自見於後世”。(《孔子世家》)說穿了,正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因此,儒學並非不重名,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