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江蘇、浙江、雲南、貴州等11個省、區(請參見表3—3)。
表3—3跨省知青安置情況(1962—1979)
單位:萬人
安置地共有下
鄉知青其中跨
省知青佔比例
(%)來源地黑龍江192�2240�3020�97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川吉林105�266�125�81北京天津上海浙江遼寧201�800�460�23北京天津上海新疆41�6613�9033�37天津上海浙江江蘇湖北陝西49�032�725�55北京甘肅26�431�917�23天津山東寧夏5�750�8314�44北京天津浙江青海5�100�7414�51山東河北51�0513�2725�99北京天津內蒙29�9310�5535�25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東江蘇河北山西31�294�8615�53北京天津安徽72�5514�9020�54上海江西62�2511�8018�96上海江蘇86�125�105�92上海浙江59�593�205�37上海雲南33�9110�6631�44北京上海四川貴州22�411�064�73上海合計1076�45142�3813�29911532211注:本表據《全國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統計資料》第2、16—25頁有關數字編成。
地點的選擇(5)
天津市自1949年以來,行政區域和行政隸屬關係幾經變遷,郊縣面積盈縮不定見《中國人口?天津分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版,第2頁。。50年代初是中央直轄市。1958年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恢復為中央直轄市時,面積僅4994平方公里,約相當今天天津市的不到一半。在1972年8月國務院將河北薊縣、寶坻、靜海、寧河、武清等五縣劃歸該市以前,郊區幅員狹小,根本無法容納源源不斷的下鄉知青。這應是該市下鄉知青跨省安置比例最大的主要原因。該市知青的足跡遍及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寧夏、河北、內蒙古、山西、新疆等九個省、區。
相比之下,北京市郊縣面積大,人口密度較低,在三大城市中人口壓力是比較小的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轄區面積不斷擴大。60年代中葉,北京市面積16808平方公里,人口720餘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城區2�7萬人,近郊區2000人,遠郊縣在50—700人之間。見《中國人口?北京分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1頁。。儘管如此,該市跨省安置知青的分佈,仍涉及黑龍江、寧夏、吉林、陝西、河北、內蒙古、山西、雲南等八個省、區。
在將近135萬跨省安置知青中,除“###”前分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的19萬人以外,絕大多數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老三屆”學生。
接收外省、市知青的省份一共有17個(參見表3—3),按不同情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地多人少、有待開發的邊疆或偏遠省份,如黑龍江、新疆、內蒙古、雲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吉林,安置的外省、市知青總計近84萬人(佔全部跨省、區安置知青人數的62%)。其中黑龍江省安置的人數最多,將近40萬人;其次為新疆、內蒙古、雲南,人數均在10萬人以上。第二類為內地貧困落後、或者有一部分貧困落後地區的省份,如陝西、山西、河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遼寧,安置的外省、市知青共計51萬人(佔全部跨省、區安置知青人數的38%)。除了少數例外,跨省安置的知青處境都比較艱苦。由於半數以上的跨省安置知青被編入半軍事化的生產建設兵團(或農場),所以“艱苦”的含義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匱乏、體力勞動的繁重,而且還包括組織上的嚴格約束、思想文化上的有力鉗制。
第二個層次,在本省內跨地區安置。
各省、自治區的首府所在地和省、區內若干大中城市的知識青年,除少數在市郊農村落戶外,多數在本省範圍內安置。下面透過若干具體例子來說明:
湖北省會武漢市,從1968年起,分配畢業生實行“區(市屬區)區(地區)對口”辦法,即作為動員一方的市屬區與作為安置一方的省屬地區長期掛鉤:江岸區畢業生前往襄陽地區;江漢區的畢業生前往黃岡地區;礄口區的畢業生前往孝感地區;漢陽區的畢業生前往宜昌、咸寧地區;武昌、青山區的畢業生前往荊州地區;洪山、漢橋、東西湖三個郊區的畢業生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