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0�25新疆兵團12�160�908�270�491�700�80陝西插隊2�622�62甘肅兵團2�111�160�720�23青海兵團0�740�74寧計0�830�450�200�18插隊0�210�030�18夏兵團0�620�450�17內計10�714�043�470�790�910�120�560�660�120�04蒙插隊3�611�351�980�160�12古兵團7�102�691�490�630�910�560�660�120�04河計12�860�9911�87插隊12�260�9911�27北農場0�600�60山西插隊4�774�130�64安計13�9813�98插隊12�8312�83徽兵團1�151�15江計11�1911�19插隊9�909�90西兵團1�291�29江蘇插隊3�503�50浙江插隊2�202�20雲計10�660�845�724�10插隊0�960�96南兵團9�700�844�764�10貴州插隊1�061�06注:1�本表是按安置地區所報數字統計的。引自1973年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附件。
2�農場數字含在兵團中。
的知青包括三市九省,即三大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浙江省、四川省、江蘇省、山東省、湖北省、河北省、陝西省、遼寧省、吉林省。九省中,除浙江、四川兩個人口稠密省份跨省安置人數較多外,其餘各省人數很少。而三大直轄市跨省安置知青將近117萬人(為全部跨省安置人數的86�7%)。這就充分說明,跨省安置的主要物件是三大直轄市的青年。
地點的選擇(4)
“###”初三大直轄市的青年學生中,基於革命熱情而一味要去“天涯戰惡風”的大有人在,但國家安置部門極力將三大城市的青年大批分發到外省、區,則始終出自非常實際的考慮:市郊農村地畝有限,人多地少,無法承受大批下鄉人口。將這批青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地曠人稀的邊疆或者貧困落後的內陸地區,既可減輕大城市就業的壓力,又可推動偏遠地區的經濟開發、特別是邊疆地區方興未艾的軍墾事業,一舉兩得,又何樂而不為?於是,由國務院牽頭,經三大城市知青安置辦與有關省、區協商,共同制訂計劃,將一批又一批知識青年送往四面八方1969年2月,國務院決定由10省(區)接受京、津、滬、浙下鄉知青110萬人(據《遼寧勞動大事記》第247頁)。在此前後,邊遠省、區接受內地省、市知青的任務顯著加重。以黑龍江省為例,1968年6月10日曾同意為京、津、滬三市安置知青3�5萬名;12月25日決定,1969年將接收三市知青23萬人,不久又同意接收浙江省知青3萬人;到1969年4月19日,又提出本年接收外省市知青30萬人的計劃。見《黑龍江歷史編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8、921、924頁。。
由於大多數知青跨省安置,城市郊縣農村的安置人數被最大限度地壓縮了。表3—2是三大直轄市本地安置與外地安置的比例情況:
表3—2三大直轄市知青本地安置與外地安置情況(1962—1972)
單位:萬人
類項
動員地安置人數其中本地安置%外地安置%北京29�384�9116�724�4783�3天津30�984�7915�526�1984�4上海89�7723�7026�466�0773�6合計150�1333�4022�2116�7377�8注:表中數字據國務院知青辦《1962年至1972年全國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人數統計表》和《1962年至1972年城鎮知識青年跨省區下鄉人數表》。
在三大直轄市中,上海市跨省安置人數最多,天津市跨省安置比例最大,都不是偶然的。自50年代以來,上海市就已人滿為患,不僅城區人口密度大,郊縣農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也非常尖銳。60年代中葉,上海市郊縣面積為5987�4平方公里,人口439�3萬人,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34人,是世界各大城市郊縣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中國人口?上海分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頁。。安置眾多下鄉知青,不得不倚重外省、區。隨著上山下鄉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該市跨省安置的知青越來越多,分佈地域越來越廣,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內蒙古、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