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消失了。
存在了二十餘年的第一舞臺在戲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此期間重要演員包括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無一不在此登臺獻藝。第一舞臺的建築結構也完全與舊式的舞臺不一樣。劇場設有大門,有整個用鐵皮做的罩棚,可以容納觀眾進場和休息。劇場佈置也改變了舞臺和觀眾的相對位置,過去的劇場安排都是觀眾席側對舞臺,故看戲也被說成聽戲,比如舞臺是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觀眾席卻是坐東朝西或坐西朝東;第一舞臺則改為觀眾坐椅面對舞臺,成為純粹的演出與欣賞的關係。另外,第一舞臺不但有了聚光電燈的照明裝置,還將舊式的“品”字形舞臺改為有臺唇的鏡框式舞臺,並且有了可以旋轉的臺心,觀眾坐椅也相對比較舒適,雖然有“扔手巾把兒”的,但相對以前的茶園來說還是要安靜和淨化了許多。
說到舞臺設計,清代和清代遺留至民國的劇場基本上都是品字型形式。這種舞臺的特點是前面突出來一塊,臺子一般的高度在九十公分到一米之間,比我們今天的舞臺要矮得多。另外,它的周圍有一個大概六十公分的護欄,據說是源於宋代的勾欄,這就造就了演員和觀眾之間明確的區域劃分。舊式品字形舞臺不但凸出,而且有些上面還有頂,好像亭子似的,兩邊有柱子,比較影響視線。柱子上面往往掛有“金榜題名虛歡樂,洞房花燭假姻緣”一類反映戲與人生哲理的對聯。鏡框式舞臺沒有柱子,從視覺來講就開闊多了,戲曲演出也就更便於觀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7)
另外,最早的時候“文場”(即樂隊,也稱“場面”)是在臺面後部的,後來逐漸移到側面,像第一舞臺就是這樣。但是,它的有些設施還不如民國中後期進步,包括舞臺背後的天幕,在行話裡叫“守舊”。有的守舊是某位捧角的觀眾為某位演員專門繡的圖案,雖然繡工很講究,但畢竟攪亂了舞臺的氣氛;甚至還有很多廣告,不管演什麼戲,上面總掛著“烏雞白鳳丸、牛黃解毒丸”一類,和戲曲的內容毫無關係,對觀眾的視野也是一種破壞,直到後來才得到改良和淨化。第一舞臺時期雖然舞臺改變了,觀眾席有了改進,很多方面卻還是比較遵循傳統的;它畢竟是民國以後建的最好的、最完善的一個舞臺,區別於清代舊式茶園,如果說有劃時代意義的劇場,則非第一舞臺莫屬。
民國以後,除了第一舞臺,還有很多有名的戲園陸續出現,比如1921年建成的真光戲院。民國以後再也不存在宵禁的問題了,真光戲園建在內城,就是今天東華門大街中國兒童劇院所在的位置,它的存在梅蘭芳早年舞臺演出劇照,背景是友人相贈的軟緞手繡百鳥朝鳳“守舊”,上款為“畹華博士惠存”,“博士”之稱當在梅蘭芳1930年訪美歸來之後,可見彼時“守舊”仍在使用於中國戲曲上是值得濃墨重彩書上一筆的。真光戲園的外形完全不同於舊式戲院,而是採取了西洋的巴洛克式建築形式,內部也是鏡框式的舞臺。
真光戲院建成後幾度變遷,最早是演戲,抗戰勝利以後變為真光電影院,第一輪引進的美國電影如《魂斷藍橋》、《鴛夢重溫》、《出水芙蓉》等就都是在真光電影院放映的,那裡裝置、音箱條件也是當時最好的。1949年以後改名為北京劇場,人藝的首都劇場當時還沒有建成,老舍先生的《龍鬚溝》第一次上演就是在那裡。後來從北京劇場改成了兒童藝術劇院,像最早的兒童劇《馬蘭花》都在那個劇場演出。
1922年開明戲院建立,在珠市口大街路南。開明最突出的特點是看戲不再由領位領進戲院,而是首次設立了售票房,對外預售戲票。開明也是新式建築,維持了很多年,是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最喜歡的劇場。1949年以後改稱*劇場,到了六十年代改為珠市口電影院,再往後則因兩廣路的拓寬而不復存在了。開明戲院在現代京劇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可謂名家薈萃,盛況空前。
1930年建立的哈爾飛劇場,是在原奉天會館的基礎上改建的。其名本來自英文“Happy”;但是誤寫作“Halpy”,所以連帶音譯也成了似是而非的“哈爾飛”。當時那裡主要演出京劇。解放以後改名叫西單劇場,電影、戲劇、戲曲什麼都演,改革開放初期被北京曲劇團佔用,現在也不復存在了。
1937年出現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劇場,一個是長安戲院,一個是新新戲院。長安戲院原址在西單的東南角,新新戲院就是後來六部口首都電影院所在,今已拆除。長安和新新在三十年代來說,已經是很現代化的劇場了。當時對一些清末留下來的劇院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