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5部分

得確保在北印度洋海域的絕對制海權。正是如此,裴承毅首先提出了印度洋上的作戰行動。

雖然作為前陸軍上將,裴承毅的專業在地面戰場上,但是作為共和國戰爭經驗最為豐富的統帥,他對海戰的理解不在任何一位海軍將領之下。當然,必須承認,裴承毅的海戰戰術知識並不豐富,作為統帥也沒有必要搞清楚戰術問題。談到印度洋戰爭的時候,裴承毅只提出了兩點,一是殲滅進入印度洋的所有敵國艦隊、並且阻止敵國艦隊進入印度洋,二是控制前往南大西洋與地中海的通道、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軍事行動。針對這兩個要求,裴承毅顯得很大方,即海軍可以自由調動除西太平洋戰區之外的所有軍事資源,包括在東南亞地區活動的南海艦隊。

可以說,從這一簡潔明瞭的軍事部署就看得出來,裴承毅確實是最合適的戰時統帥。

換個角度看,如果出任元首的不是裴承毅,而是某個文職官員,在做出如此重大的軍事決策之前,肯定需要廣泛徵求意見,從而使決策變的更加漫長。對裴承毅來說,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即便沒有袁晨皓這樣的高階將領,裴承毅也能以元首的身份兼任最高軍事統帥。

更重要的是,幾乎沒人懷疑裴承毅的軍事決策,更不會有人直接反對。

雖然裴承毅不是萬能的,而且誰也無法保證他的決策一定正確,但是在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時間萬分緊迫的戰爭初期,哪怕有所偏差,及時的決策也比什麼都不做好得多,甚至將決定戰爭的最終勝敗。毋庸置疑,在這種關鍵時刻,不管是軍隊、還是國家,都需要一個能夠拿定主意,而且對勝利堅信不移的統帥。

有這種能力,而且有足夠強大號召力,能夠成為軍隊與國家統帥的,也只有裴承毅。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64章 不謀而合

以軍人身份出任國家統帥的,不僅僅是裴承毅,還有大洋對岸的杜奇威。

客觀的講,杜奇威的處境與裴承毅非常相似,那就是在與共和國宣戰後,各方各面都處於一團糟的局面,很多事情都需要從頭做起。在戰略認識上,杜奇威與裴承毅的觀點完全一致,即太平洋才是兩個超級大國的主戰場,而且誰能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勝,誰就能夠贏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在怎麼打太平洋戰爭的問題上,杜奇威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即應該以何種方式來達到目的。

在很多人看來,杜奇威是最有資格、也是唯一能夠挑戰裴承毅的軍事統帥。這個觀點並非不無道理,比如在面對相同的問題時,杜奇威的決策往往與裴承毅如出一轍,至少在總體方向上不會有太大差別。

換成其他軍事統帥,也許會用非常直接的方式,即利用美國在環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優勢來解決太平洋戰場上的問題。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將軍事基地擺到對方家門口的不是共和國,而是美國。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優勢都非常明顯。別的不說,菲律賓距離共和國本土不過數百千米,距離美國本土卻有近2萬千米。即便退後一步,關島距離共和國本土也就2000多千米,距離美國本土卻有10000多千米,也就是說,從西太平洋到北美大陸西海岸,幾乎整個太平洋都是美國的防禦屏障,即便到夏威夷群島,美國的戰略防禦縱深也有上萬千米。巨大的防禦縱深還意味著進攻時的突擊距離更短,美國空軍的重型制空戰鬥機從關島起飛之後,不需要進行空中加油就能攻擊共和國本土東南地區。即便後退到夏威夷群島,美軍的戰略轟炸機也能在2個小時之內完成戰略打擊任務。更重要的是,在西南太平洋上,美國可以依託澳洲大陸,北上與共和國爭奪東南亞地區,或者西進騷擾共和國賴以維生的北印度洋航線。對共和國來說,除了盯緊本土東大門的戰略防線之外,只能一步一步的向東邁進,要想攻到美國本土,就得跨越整個太平洋,而且在此之前、為了鞏固側翼防線還得南下佔領澳洲大陸。

總而言之,美國的戰略優勢不是一點半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袁晨皓為什麼要主張把重點放在大陸戰場上,在擊敗俄羅斯之後再東向與美國爭奪太平洋的霸權。

歸根結底,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共和國很難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勝。

從袁晨皓的立場出發,這場戰爭將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以開戰後的情況來看,即便共和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打垮俄羅斯,比如在1年之內攻佔莫斯科、再花半年時間掃蕩俄羅斯其他地區,或者在此之前迫使歐盟參戰,縮短大陸戰爭的持續時間,美國也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