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
(彭建中,楊連柱編著。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1996)
【古代文獻精選】
《素問·奇病論》:“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丹溪心法·中溼》:“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溼熱,宜蒼朮、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術、人參、半夏、草果、厚朴、芍藥。”
《石室秘錄·肥治法》:“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執行,故痰生之,則治痰焉。可獨治痰哉?必須補其氣,而後兼消其痰為得耳。然而氣之補法,又不可純補脾胃之土,而當兼補其命門之火,蓋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氣,氣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
第八節虛勞
虛勞又稱虛損,是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虛衰,久虛不復成勞為主要病機,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證候的總稱。
歷代醫籍對虛勞的論述頗多。《素問·通評虛實論》將虛勞的定義概括為“精氣奪則虛”。而《素問·玉機真藏論》描述了五臟精氣被奪所致的“五虛死”。《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出“虛則補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的治療虛證總則。《難經·十四難》創“五損”之說,並提出五臟虛損的治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首倡虛勞病名,分陽虛、陰虛、陰陽兩虛三類,治療重在溫補脾腎,還提出幹血致虛,宜化瘀生新的治法,對後世啟發很大。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用五勞、六極、七傷概括虛勞的病因。五勞指心勞、肝勞、肺勞、脾勞、腎勞;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寒飲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六極指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金元以後,對虛勞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治療都有較大的發展。如李東垣長於用甘溫補中法調理脾胃虛損。朱丹溪善用滋陰降火及瀉火保陰之法,善從肝腎論治,重視調養精血。明·張景嶽提出:“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他還創制了左歸丸、右歸丸等方劑,對腎臟虛損的治療有所創新。明·汪綺石《理虛元鑑》為虛勞專書,對虛勞的病因、病機、治療、預防及護理均有深刻的論述。清·吳澄的《不居集》對虛勞的資料做了比較系統的彙集整理,是研究虛勞的一部有價值的參考書。
虛勞是中醫內科學中涉及範圍最廣的病證。凡多種慢性虛弱性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於本病證的範圍。西醫學中多個系統的多種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現類似虛勞的臨床表現時,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理虛元鑑·虛證有六因》說:“有先天之因,有後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對引起虛勞的原因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表明多種病因作用於人體,引起臟腑氣血陰陽的虧虛,日久不復,均可成為虛勞。
一、病因
1。稟賦薄弱。素質不強
因父母體弱多病,年老體衰,孕育不足,胎中失養,或生後餵養失當,水谷精氣不充,均可導致先天不足,體質薄弱,易於罹患疾病,並在病後易於久虛不復,使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日甚,而成為虛勞。
2。煩勞過度,損傷五臟
煩勞過度,因勞致虛,日久成損。尤以勞神過度及恣情縱欲較為多見。憂鬱思慮,積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勞傷心神,易使心失所養,脾失健運,心脾損傷,氣血虧虛成勞。而早婚多育,房事不節,頻犯手淫等,易使腎精虧虛,腎氣不足,久則陰陽虧損。
3。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暴飲暴食,飢飽不調,食有偏嗜,營養不良,飲酒過度等原因,均會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充,臟腑經絡失於濡養,日久形成虛勞。
4。大病久病;失於調理
大病,邪氣過盛,髒氣損傷,耗傷氣血陰陽,正氣短時難以恢復,加之病後失於調養,每易發展成勞。久病遷延失治,日久不愈,病情傳變日深,損耗人體的氣血陰陽,或產後失於調理,正虛難復,均可演變為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