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點,確實跟普通人不一樣。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

‘端’,是端莊正直,‘曲’,是委曲婉轉。‘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見到唯命是從的、恭恭敬敬順從的——這個人是好人。現在一般在位有權的人,想用人,都喜歡用這種人。為什麼?他聽話,叫他怎樣,他就怎樣;認為這是好人,喜歡用這種人。所謂願意用“奴才”,奴才聽話,一天到晚對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

大聖大賢他們用人,不用鄉愿、謹願。鄉愿之士,是一般人講的好人。聖賢用人才,人才倔強、傲慢,有時候無禮。為什麼?他有一技之長,值得驕傲,有時候不一定能順你的意思;可是這樣的人能幹、能辦事。那個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辦事,墨守成規,不能自動自發做事情。所以聖賢人‘寧取狂狷’,狂狷之人勇於進取,不拘小節。

‘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這種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賊’。‘德’是風俗道德,往往都被他們不知不覺當中破壞了。

‘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大聖大賢的善惡標準跟世人的善惡標準不一樣;即使在佛門中,大乘的善惡標準跟小乘的就不一樣。小乘著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嚴格,一點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節(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前面講的三種改過之法,小乘從事上改;大乘從心上改,不一樣。所以小乘就是‘謹願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說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實不然——他心地清淨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這就能看到結果。中國曆代大乘修學,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確實不少!諸位在《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都能看到。《善女人傳》是專記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瞭解大乘,就是因為是、非、善、惡的標準不相同。

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

這是真善、假善,我們很清楚就能辨別。天地鬼神與聖人的標準相同,而不與世俗的標準相同。為什麼?因為天地鬼神與聖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我們真正要發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發心度自己,首先‘不可徇耳目’,就是決定不可貪戀五欲六塵,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塵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斷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識是惡業的根源,由惡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變成惡了。這就是為什麼世間人講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還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獲得自私的利益,這個善就不真、不純。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塵看淡,然後逐漸舍掉,不受五欲六塵干擾,這樣才從‘心源隱微處’——沒有人見到的地方、念頭才動的地方,就要覺察。

‘默默洗滌’,‘洗滌’就是洗心。也是《無量壽經》講的洗心易行,“易”是換、改變——改變我們從前不善的行為,心地乾淨、光明,才充滿智慧!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只有一個念、一個心,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明理,幫助他破迷開悟。他只要明理,破迷開悟了,他自然就會知道要斷惡、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間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幫助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認清了,十法界你願意取那個法界,隨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強;佛不是說“佛”好,你們都成佛,佛沒有這樣要求!佛希望你們成佛,但是絕不勉強你們。願意來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願意到三惡道,就搞貪、瞋、痴,到三惡道。佛不會去阻擾我們,也不會幫助我們,佛只教人破迷開悟。這是純真,所以這個叫‘端’。

‘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媚’,簡單的說,就是巴結討好群眾之心,取得世間名聞利養;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求取名聞利養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處世的態度應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