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有沒有寒、暑假,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多半是沒有的,因為它們同做官當老爺沒有什麼關係。教材大概是聖賢們的著作,似乎讀了這些之乎也者就全懂了天下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就可以參與操縱國家機器和治理民眾了。
不過,那時的政治大概比較簡單。只要人民不造反,外國人不來人侵,官位不被野心家奪走,就算是基本合格了。如果能再為人民做點好事,就算很偉大了。如果能得到天子的賞識並提拔,加官晉爵,封妻廕子,也算是功德圓滿了。這樣的官,恐怕我們很多人都會做。
………………………………………………
大學之教也(1)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
【原文】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2)。不學操縵(3),不能安弦(4);不學博依⑤,不能安《詩》;不學雜服(6),不能安禮;不興其外,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8),息焉遊焉(9)。夫然,故安其學而來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10)。《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11)。”其此之謂乎!
【註釋]
①本節選自《學記》。②居學:在家休息時的學習。(3)操縵(man):學習彈奏雜樂。(4)安弦:懂得音樂。(5)博依:各種比喻(6)雜服:各種服飾。(7)興:重視。藝;指各種技藝。(8)藏:懷抱(9)遊:閒暇。(10)輔:指朋友。(11)孫:同“遜”,謙虛。務:必須來:到達。
【譯文】
大學教學,按照時序進行,必須有正式的課業,課後休息時也得有課外練習。不學習彈奏雜樂,就不能懂得音樂;不學習各種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詩經》;不學習各種服飾的用途,就不懂得禮儀;不重視學習各種技藝,就不能激發對學業的興趣。以君子對於學業,要心中念著,反覆研習,休息或閒暇時也念念不忘。如果能這樣,就能學懂課業並尊敬師長,樂於同朋友交往並信守正道,即使離開了師長和朋友,也不會違揹他們的教誨。《尚書·說命》中說:“謙虛恭謹,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讀解】
貴族學校培養的政府官員,都是文官,肯定不會騎馬打槍擊劍。除了正常課業教授的聖賢經典之外,業餘時間所學均為詩、書、琴、棋、畫一類,目的在增加個人修養,、陶冶內在情操。不過,這並不是為了個體的全面發展,而是為了做一個有別於“小人”的“君子”,做君子乃是為了統治小人、野人。
貴族學校的教育方法,顯然是孔夫子“學而時習之”這一思想的具體化。它要求學生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心裡都得牽掛著學業,不能有所怠慢和荒廢。這種執著的精神,也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現實主義實踐特色。精誠所至,金石可鏤。只要有恆心和毅力,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學習的確需要恆心和毅力。悟性和天賦雖然也重要,但僅僅憑它們,恐怕很難學好課業。最主要的還得靠勤奮和執著的毅力。古人所說的“勤能補拙”,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
今之教者(1)
——對症下藥治弊端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2),多其訊言(3),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4)。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5),其求之也佛(6)。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7),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8)。教之不刑(9),其此之由乎!
【註釋]
①本節選自《學記》。②呻: 誦讀。佔:同“苫”,竹簡。畢:竹簡。佔畢:這裡指課本。③訊;告知。多其訊言:一味灌輸知識。(4) 及:急於,追求。數:同“速”。安;適應。⑤悖:違背。(6)佛:同“拂”,違背。(7)隱;感到沈苦。疾:怨恨。(8)去;忘記,忘掉。(9)刑:成,成功。
【譯文】
如今教書的人,只知道唸誦書本,一味進行知識灌輸,急於追求快速進步,不顧學生能否適應。結果使學生學習沒有誠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教育違背了規律,達不到教育的要求。像這樣,學生便對學習感到痛苦,並厭惡老師,對學習的困難感到畏懼,不懂得學習的好處。他們雖然勉強完成了學業擔學到的東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