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的理論,有的主張神韻,有的主張性靈。表面上看起來,有點五花八門,實際上,他們是有共同的目的的。他們都想把詩寫得新鮮動人,不能陳陳相因。我想散文也不能例外。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怎樣寫散文(2)

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像寫詩那樣來寫散文。

光是煉字、煉句是不是就夠了呢?我覺得,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要煉篇。關於煉字、煉句,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著作中,也包括大量的所謂“詩話”,討論得已經很充分了。但是關於煉篇,也就是要在整篇的結構上著眼,也間或有所論列,總之是很不夠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文人學士足夠的重視。實際上,我認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煉篇包括的內容很廣泛。首先是怎樣開頭。寫過點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開頭難。古今中外的文人大概都感到這一點,而且做過各方面的嘗試。在中國古文和古詩歌中,如果細心揣摩,可以讀到不少開頭好的詩文。有的起得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外。比如岑參的《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開頭兩句是:“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文章的氣勢把高塔的氣勢生動地表達了出來,讓你非看下去不行。有的紆徐,如春水潺湲,耐人尋味。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開頭的一句話:“環滁皆山也。”用“也”字結尾,這種句型一直貫穿到底。也彷彿抓住了你的心,非看下去不行。還有一個傳說說,歐陽修寫《相州晝錦堂記》的時候,構思多日,終於寫成,派人送出去以後,忽然想到,開頭還不好,於是連夜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回,另改了一個開頭:“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這樣的開頭有氣勢,能籠罩全篇。於是就成為文壇佳話。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幾十幾百。這些都說明,我們古代的文人學士是如何注意文章的開頭的。

開頭好,並不等於整篇文章都好,煉篇的工作才只是開始。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結構上,還要煞費苦心,慘淡經營。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扣一環,有一種內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絲合縫,無懈可擊。有人寫文章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後語,我認為,這不是正確的做法。

在整篇文章的氣勢方面,也不能流於單調,也不能陳陳相因。儘管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應該加意培養這種風格,這只是就全體而言。至於在一篇文章中,卻應該變化多端。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不同的風格:《史記》的雄渾,六朝的穠豔,陶淵明、王維的樸素,徐、庾的華麗,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膩,《儒林外史》的簡明,無不各擅勝場。我們寫東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種風格,應該儘可能地把不同的幾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中國的駢文、詩歌,講究平仄,這是中國語言的特點造成的,是任何別的語言所沒有的。大概中國人也不可能是一開始就認識到這個現象,一定也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才摸索出來的。我們寫散文當然與寫駢文、詩歌不同。但在個別的地方,也可以嘗試著使用一下,這樣可以助長行文的氣勢,使文章的調子更響亮,更鏗鏘有力。

文章的中心部分寫完了,到了結束的時候,又來了一個難題。我上面講到:文章開頭難。但是認真從事寫作的人都會感到:文章結尾更難。

為了說明問題方便起見,我還是舉一些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例子。上面引的《醉翁亭記》的結尾是:“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以“也”字句開始,又以“也”字句結尾。中間也有大量的“也”字句,這樣就前後呼應,構成了一個整體。另一個例子我想舉杜甫那首著名的詩篇《贈衛八處士》,最後兩句是:“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這樣就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洋洋灑灑數百言,或在天上,或在地下。最後的結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也使人有餘味無窮的意境。還有一首詩,是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結句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對這句的解釋是有爭論的。據我自己的看法,這樣結尾,與試帖詩無關。它確實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永恆的境界中去。

上面講了一篇散文的起頭、中間部分和結尾。我們都要認真對待,而且要有一箇中心的旋律貫穿全篇,不能寫到後面忘了前面,一定要使一篇散文有變化而又完整,謹嚴而又生動,千門萬戶而又天衣無縫,奇峰突起而又順理成章,必須使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