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糧食和全年蔬菜為目標。
1943年3月,朱德警衛團開上積雪的左會高山,展開了生產大競賽。冀魯豫的部隊、機關組織了全部畜力到災區助耕。冀南地區在敵人的掠奪下耕牛奇缺,當地八路軍就幫群眾拉犁,成為“光榮的耕牛”。部隊還組織了許多打井隊,到處幫助群眾打井。在部隊幫助下,1943年僅冀魯豫區就打了8000眼水井,冀南亦打了數乾眼水井。從1943年起,晉冀魯豫的許多部隊已作到全年蔬菜和3個月糧食的自給,食用油鹽、肉類、日常辦公、雜支等費用,大部分靠自己的生產所得予以解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頁。'
在晉西北根據地,1941年為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開展了生產運動。行署頒佈了《獎勵墾荒辦法》。當年,晉西北共開墾荒地30餘萬畝,擴大灌溉面積3萬畝,增產糧食4。5萬公斤。棉、麻、禽、畜都有所增加,工商業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紡織生產已基本解決了人民的穿衣問題。軍區部隊總共開荒6萬餘畝,種菜1300餘畝,軍隊辦的工副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部隊17個月未發津貼,全靠自力更生解決。
1942年,全區開荒達60萬畝,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紡織業年產棉布達50萬匹。
山東根據地依據中共中央指示和陝甘寧邊區的經驗,從1941年起逐步展開生產節約運動。機關部隊首先行動起來,生產自給解決了部分經費,推動了根據地的生產建設。1942年,山東根據地廣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調節了生產關係,解放了生產力,為發展生產創造了條件。根據地政府為發展生產,對個體農戶實行組織起來,發展變工互助,調劑勞動力,及時發放農業貸款,規定本幣發行數的1/4用於農業貸款等措施,積極扶持農業生產。山東的八路軍部隊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全區部隊以“三人開荒一畝,解決十天半月糧食”為口號,積極在戰鬥間隙從事生產勞動。
1943年,山東部隊靠生產收入的平均自給部分佔全部經費的12%。如按經常經費計算,魯中區自給51%,濱海區自給52%,直屬機關自給61%,在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的組織下,山東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成績顯著,到1945年以前已有公營工廠88個,群眾性紡織生產已有紡車50萬輛,織機8萬架,年產土布20萬大匹,其它必需品也基本自給或大部自給。
在華中,1942年2月制定了《關於發展華中各根據地生產事業的決定》,要求各地頒佈墾荒獎勵條例,發展農村手工紡織,提倡造紙、制皂及各種必需品的小工業生產,保障餵豬、養雞、養魚等農村副業的發展。按照華中局指示,華中各根據地領導機關根據本地區具體情況,就生產運動作了具體規定。蘇中區強調生產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放在農業生產上面,在敵人頻繁“掃蕩”的情況下,工業生產應以發展家庭企業與手工業為基本目標。華中各根據地還紛紛制定了關於農業和工業生產的條例、辦法。1942年9月,鹽阜區制定的墾荒條例規定:開墾公荒自放墾之日起5年內免除賦稅;私荒業主如無力開墾,由政府限期由業主開墾或由政府招人開墾,私荒所有權仍歸原業主,但開墾者享有永佃權;開墾生荒者3年內不納租稅:開墾熟荒當年受益者,僅繳5%的地租等等。同年,鹽阜區還制定了私人紡織獎勵辦法,規定:紡織廠一律兔繳營業稅及產銷統稅,所需之原料如在鹽阜區外採購者,一律免徵進口稅;紡織廠可在當地組織手工紡織生產小組和合作社,當地政府必須予以一切幫助;紡織廠產品如滯銷,由政府負責收買;政府對紡織生產成績優秀者給以低利貸款助其發展。為貫徹中共中央《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的指示,鄂豫邊區行政公署發放春耕貸款3000萬元法幣,作購買耕牛、種子、肥料之用。
1943年,鄂豫邊區新四軍部隊開闢襄南後,修建了金家拐、馬頸項兩大堤,保障了襄南、江、潛、監、沔等縣農民的生存,受益田達100萬畝。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使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的各項生產事業取得很大成績,不僅糧食問題得到了解決,工業和手工業生產也基本滿足了根據地軍民日常必需品和作戰的需要,甚至有些輕工產品。如鄂豫邊區生產的香菸還出口直銷武漢地區,換回了根據地急需的器材、機械及醫藥等物資。
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大生產運動,由於堅決貫徹了中共中央的總方針和各項具體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和工商業都得到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