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部分

石。1943年,全旅共養豬4200多口,牛820頭,羊7800多隻,實現了“兩人一豬,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目標。當年全邊區的部隊共種地20萬畝,收細糧3。1萬石,開辦工廠作坊89個,商店74個,經費自給率最低的也達到了51%。

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由於日軍的頻繁“掃蕩”、“蠶食”,1941年至1942年間,根據地鞏固區大為縮小,生產生存條件遭到極大破壞。為了根本扭轉邊區經濟的困難,1941年8月邊區政府召開了邊區第二次經濟會議,明確提出迅速建立起邊區自給自足的獨立的抗戰經濟,指出: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是粉碎敵人經濟毀滅邊區的唯一保證”,“是堅持敵後獨立抗戰的唯一保證”。會議要求普遍團結組織廣大的小農經濟的力量,活躍發展邊區生產,在大力發展農林牧畜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同時,適當提倡種植工副業生產所需之經濟作物棉、麻、油等,大力提倡和獎勵發展手工業和家庭副業生產,適當發展採煤、冶鐵等重工業和軍工生產,以解決邊區必需品自給自足的問題。在邊區政府的領導組織下,1941年至1943年,全邊區以“消滅熟荒,防止新荒,開展小型水利”為重點,修舊渠、開新渠1056道,鑿井1309眼,可澆地19萬餘畝。實驗推廣了“燕京”、“靠山黃”、“曲五”等多種適宜山區種植的抗旱粟,可提高畝產10~15%。1943年,全邊區開展農業生產勞動競賽運動,以“組織勞力互助,解決人力畜力困難”,“普遍鋤三遍”,“定戶計劃、提出奮鬥目標和季度管理措施”等三項內容為中心,大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晉察冀根據地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在民用工業方面,1940年9月邊區政府民用工礦局成立後,3年中共建3個煤礦和皮毛、皮件、造紙、農具、瓷器、煉油、紡織等7個直屬工廠。在自制各種機械和農具,提煉煤油、潤滑油,自制紙張、電池、油墨、肥皂、酒精以及皮毛染色、紡毛染毛織毛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績,並推動了邊區家庭副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家庭副業和手工業生產的開展更是具有群眾性的廣泛基礎,僅北嶽區在1942年底和1943年初,就有各類紙廠數十家,月產紙可達數百萬張;各種油坊近200家;紡紗織布的婦女有近4萬人。在軍工生產方面,邊區軍事工業在建立初期僅能簡修槍械,復裝子彈。

1941年後,自力更生試製出無煙火藥和黃銅彈殼,可以完全自制子彈。

以後又成功試製了“硝化甘油炸藥”和“硝銨混合炸藥”,以及雷管等。到1944年,邊區軍事工業已發展到月產捷克式步馬槍100支,擲彈筒65個,槍榴彈223個,硝酸炸藥1340斤,無煙火藥500斤,黃藥手榴彈1萬枚,七九子彈1。9萬發,復裝子彈3萬餘發,基本滿足了邊區部隊的彈藥需求。

晉冀魯豫根據地也全力動員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邊區政府組織和幫助群眾普遍制訂生產和安家計劃,透過貸糧貸款扶助群眾恢復和興辦水利事業,大搞紡織、運輸和家庭副業生產。

1942年全邊區發放農業貸款1657萬元,1943年又發放9570萬元,增加近5倍。

1943年邊區政府在太行區東線一次就發放紡織貸款180萬元。1943年冀南區貸出麥種50多萬公斤。邊區各級政府的扶持,使根據地的生產事業得到發展。晉東南地區在1941年共計消滅熟荒地4。37萬畝,新開荒地3。37萬畝,修灘地1300餘畝,連同其它數目在內,約擴大耕地面積10萬畝以上。此外,變旱地為水地2。6萬多畝。環境最惡劣的冀南區28個縣在1943年也擴大耕地8。9萬餘畝。1942年全邊區共開墾荒地40萬畝,水田6萬畝。

在手工業生產方面,晉冀魯豫根據地發展最顯著的是紡織業,至1943年上半年,紡織人數已達6。49萬餘人。彼稱作“模範紡織村”的武安柳家河村,組織了21個紡織小組,共105人參加,佔全村婦女的90%以上。全村120架紡車,45架織布機的響聲晝夜不息。在邊區造紙業的發展方面,職業教育家劉彩章先生在邊區政府的支援下,在太行實業總社漳北造紙廠進行各種紙張的試製工作,成功地生產出仿報紙、仿油光紙、馬糞紙、牛皮紙、複製紙、複寫紙、蠟紙、圖畫紙等8種。此外,毛織廠、衛生材料廠、玻璃、肥皂等輕工業廠,也象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

晉冀魯豫根據地的軍隊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一面戰鬥,一面生產,並大力幫助群眾生產。山區部隊以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