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濁內生而致哮。
2。飲食不當
過食生冷,寒飲內停,或嗜食酸鹹甘肥,積痰蒸熱,或進食海羶發物,以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幹於肺,壅塞氣道,而致誘發。《醫碥·哮喘》日:“哮者……得之食味酸鹹太過,滲透氣管,痰入結聚,一遇風寒,氣鬱痰壅即發。”故又有稱為“食哮”、“魚腥哮”、“滷哮”、“糖哮”、“醋哮”者。
3。情志刺激
憂鬱惱怒、思慮過度等不良精神刺激,使肝失條達,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肝肺升降失序,肺氣上逆,或肝氣鬱結,疏洩失職,津液失布,凝而成痰,或肝鬱化火,鬱火灼津,煉液成痰,或肝氣鬱滯,橫克脾土,脾失健運,釀液為痰,上貯於肺,壅滯肺氣,不得宣降,發為哮喘。
4。體虛病後
素質不強,則易受邪侵。如幼兒哮病往往由於稟賦不足所致,故有稱“幼稚天哮”者。若病後體弱,如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導致肺虛,肺氣不足,陽虛陰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陰虛陽盛,熱蒸液聚,痰熱膠固,亦均可致哮。一般而言,素質不強者多以腎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為主。
二、病機
哮病的發生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因各種誘因如氣候、飲食、情志、勞累等誘發,這些誘因每多錯雜相關,其中尤以氣候變化為主。《景嶽全書·喘促》日:“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症因脈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發作時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證治匯補·哮病》說:“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病位主要在肺,關係到脾腎。肺主氣,主宣發肅降,若外邪侵襲或它髒病氣上犯,皆可使肺失宣肅,氣機上逆,發為哮鳴氣喘,故病變部位主要在於肺系。同時與脾腎密切相關。如因飲食不當,脾失健運,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養肺,反而積溼生痰,上貯於肺,則影響肺氣的升降。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哮病日久,肺虛及腎,攝納失常,每可使病情發作加重。
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如朱丹溪說:“哮喘專主於痰。”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為痰阻氣閉,以邪實為主。若病因於寒,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屬寒痰為患,則發為冷哮;病因於熱,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為患,則發為熱哮;如“痰熱內鬱,風寒外束”引起發作者,可以表現外寒內熱的寒包熱哮;痰濁伏肺,肺氣壅實,風邪觸發者則表現為風痰哮;反覆發作,正氣耗傷或素體肺腎不足者,可表現為虛哮。
若長期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在平時表現肺、脾、腎等髒氣虛弱之候。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化津,則痰濁內蘊,肅降無權,並因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脾虛失運,積溼生痰,上貯於肺,則肺氣升降失常;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成痰,上幹於肺,加重肺氣之升降失常。由於三髒之間的互動影響,可致合併同病,表現肺脾氣虛或肺腎兩虛之象。在平時亦覺短氣,疲乏,並有輕度喘哮,難以全部消失。一旦大發作時,每易持續不解,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而痰濁又復壅盛,嚴重者肺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執行,腎虛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多與先天稟賦有關,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誘發。
2。呈反覆發作性。
3。發時常多突然,可見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喉中有明顯哮鳴聲,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甚至面色蒼白,唇甲青紫,約數分鐘、數小時後緩解。
4。平時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勞、納差。但病程日久,反覆發作,導致正氣虧虛,可常有輕度哮鳴,甚至在大發作時持續難平,出現喘脫。
二、病證鑑別
1。哮病與喘證
哮病和喘證都有呼吸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