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則未以其妃配,哀未忘也。推此而言,未礻覃不得祭也。又《春秋》閔公二年,吉禘於莊公。鄭玄雲:‘閔公心懼於難,務自尊成以厭其禍,凡二十二月而除喪,又不禫。’雲又不禫,明禫內不得禘也。案王肅等言於魏朝雲,今權宜存古禮,俟畢三年。舊說三年喪畢,遇禘則禘,遇袷則袷。鄭玄雲:‘禘以孟夏,祫以孟秋。’今相承用十月。如宏所上《公羊》之文,如為有疑,亦以魯閔設服,因言喪之紀制爾。何必全許素冠可吉禘。縱《公羊》異說,官以禮為正,亦求量宜。”郎中周景遠參議:“永初三年九月十日奏傅亮議:‘權制即吉,御世宜爾。宗廟大禮,宜依古典。’則是皇宋開代成準。謂博士徐宏、太常丞硃膺之議用來年十月殷祠為允。”詔可。

宋殷祭皆即吉乃行。大明七年二月辛亥,有司奏:“四月應殷祠,若事中未得為,得用孟秋與不?”領軍長史周景遠議:“案《禮記》雲:‘天子祫禘祫嘗祫烝。’依如禮文,則夏秋冬三時皆殷,不唯用冬夏也。晉義熙初,僕射孔安國啟議,自泰和四年相承殷祭,皆用冬夏。安國又啟,永和十年至今五十餘年,用三十月輒殷祠。博士徐乾據《禮》難安國。乾又引晉鹹康六年七月殷祠,是不專用冬夏。於時晉朝雖不從乾議,然乾據禮及鹹康故事,安國無以奪之。今若以來四月未得殷祠,遷用孟秋,於禮無違。參議據禮有證,謂用孟秋為允。”詔可。

晉武帝咸寧五年十一月己酉,弘訓羊太后崩,宗廟廢一時之祀,天地明堂去樂,且不上胙。昇平五年十月己卯,殷祠,以穆帝崩後,不作樂。初,永嘉中,散騎常侍江統議曰:“《陽秋》之義,去樂卒事。”是為吉祭有廢樂也,故昇平末行之。其後太常江逌表:“穆帝山陵之後十月殷祭,從太常丘夷等議,撤樂。逌尋詳今行漢制,無特祀之別。既入廟吉禘,何疑於樂。”

史臣曰:聞樂不怡,故申情於遏密。至於諒闇奪服,慮政事之荒廢,是以乘權通以設變,量輕重而降屈。若夫奏音之與寢聲,非有損益於機務,縱復回疑於兩端,固宜緣恩而從戚矣。宋世國有故,廟祠皆懸而不樂。

志第七 禮四

宋文帝元嘉三年五月庚午,以誅徐羨之等,仇恥已雪,幣告太廟。元嘉三年十二月甲寅,西征謝晦,告太廟、太社。晦平,車駕旋軫,又告。

元嘉六年七月,太學博士徐道娛上議曰:“伏見太廟烝嘗儀注,皇帝行事畢,出便坐,三公已上獻,太祝送神於門,然後至尊還拜,百官贊拜,乃退。謹尋清廟之道,所以肅安神也。《禮》曰,廟者,貌也;神靈所馮依也。事亡如存,若常在也。既不應有送神之文,自陳豆薦俎,車駕至止,並弗奉迎。夫不迎而送,送而後辭,暗短之情,實用未達。按時人私祠,誠皆迎送,由於無廟,庶感降來格。因心立意,非王者之禮也。《儀禮》雖太祝迎屍於門,此乃延屍之儀,豈是敬神之典!恐於禮有疑。謹以議上。”有司奏下禮官詳判。

博士江邃議:“在始不逆,明在廟也;卒事而送,節孝思也。若不送而辭,是舍親也;辭而後送,是遣神也。故孝子不忍違其親,又不忍遣神。是以祝史送神以成烝嘗之義。”博士賀道期議:“樂以迎來,哀以送往。《祭統》‘迎牲而不迎屍’。《詩》雲:‘鐘鼓送屍。’鄭雲:‘屍,神象也。’與今儀注不迎而後送,若合符契。”博士荀萬秋議:“古之事屍,與今之事神,其義一也。周禮,屍出,送於廟門,拜,屍不顧。《詩》雲:‘鐘鼓送屍。’則送神之義,其來久矣。《記》曰:‘迎牲而不迎屍,別嫌也。屍在門外,則疑於臣;入廟中,則全於君。君在門外,則疑於君;入廟,則全於臣。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義。’”邃等三人謂舊儀為是,唯博士陳珉同道娛議。參詳“邃等議雖未盡,然皆依擬經禮。道娛、珉所據難從。今眾議不一,宜遵舊體”。詔可。

元嘉六年九月,太學博士徐道娛上議曰:“祠部下十月三日殷祠,十二日烝祀。謹按禘袷之禮,三年一,五年再。《公羊》所謂五年再殷祭也。在四時之間,《周禮》所謂凡四時之間祀也。蓋歷歲節月無定,天子諸侯,先後弗同。《禮》稱‘天子袷嘗,諸侯烝袷。有田則祭,無田則薦’。鄭注:‘天子先袷然後時祭,諸侯先時祭然後祫。有田者既祭又薦新。祭以首時,薦以仲月。’然則大祭四祀,其月各異。天子以孟月殷,仲月烝,諸侯孟月嘗,仲月袷也。《春秋》僖公八年秋七月,禘。文公二年八月,大事於太廟。《穀梁傳》曰:‘著袷嘗也。’昭公十五年二月,‘有事於武宮’。《左傳》曰:‘禮也。’又《周禮》‘仲冬享烝’。《月令》‘季秋嘗稻’。晉春烝曲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