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過於不奪帝位,而擁帝權,既撈取名聲,又得到實惠了。
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說得很透徹。“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他不當,誰也別妄想。
如果他要當皇帝的話,從山東進軍洛陽時就可以把獻帝廢了。曹操一輩子不敢行此事,就因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漢末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他稱帝###,更加名正言順,得天應人些。他若廢帝自立,第一,諸侯會聯合起來反對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個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然而,他無法使整個士族階層服貼。這就是他所比喻的爐火,也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高謀遠略。一旦他登上帝位,這些人馬上會成為他的對立面。儘管他殺掉了這個階層的許多頭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個階層,他是不敢小視的。其實,他未必不想過一過皇帝癮,可是一看手下的首席謀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連他稱王都持反對態度,他只好抑制這個慾望,因此,誰要是碰他這個痛處,絕對是嚴懲不貸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曹操不稱帝(2)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覺,便要糊塗昏聵,貪大樹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終於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所以,孫權拍他馬屁,要他即位承大統,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後一刻,確實是不容易的。
但到了他兒子曹丕手裡,新的一代人,對於漢王朝往日的威儀,已不在話下,只是死狗一條。與其輔主為臣,不如篡漢自立。在諸侯大部順服,士族基本歸心的客觀情勢下,舊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漢祚的延續,根本毫無意義,所以取而代之,也是歷史的必然。若是無曹操數十年的營造,徹底改變了原有計程車族階層,由仕漢的大多數,蛻變為仕魏的大多數,曹丕是無法坐上皇帝之位,而圓了他父親一生未做成的夢。
因此,那些攫取權力的人,若是慾望超過了罔顧現實狀況的程度,冷靜下來,有曹操的一份清醒,也許不至於碰壁。
大江東去(1)
清趙翼《論詩》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說明了人世更迭,新陳代謝,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歷史趨勢。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別人當然很想了解這位老將軍的實際戰鬥力,結果,胃口還算不錯,只是“一飯三遺矢”,就讓人有些掃興了。老是一種生命執行的正常現象,老了就得服老,不服老是不行的。黃忠以為自己食肉十斤,臂開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馬,偏要上陣,終於以戰死沙場了此一生。
劉備那裡,不把小小陸遜放在眼裡,認為自己打了一輩子的仗,不會栽在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手裡。誰知恰恰是這個年輕人,使他命喪白帝,再也不能活著回他的西蜀了。
長江從他身旁悄然流過,他根本沒有想到,歷史從來就是這樣無情地更迭著的,不管你曾經多麼輝煌,多麼偉大,總有告別舞臺的一天。
火燒連營七百里,不但使蜀國的戰鬥力喪亡殆盡,也使他走向生命的終點。
一支佔優勢的軍隊,敗在實力並不強的對手名下,這在戰爭史上並不算新鮮。但像劉備這樣,拱手幫陸遜把功勞章戴上,為他創造克敵制勝的便利條件,可以說是罕見的。
這場戰爭本來是應該避免的,但既然挑起了這場戰火,那就不能感情用事,要按照戰爭規律,認真對待敵人。“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之大忌也。”這點已是書本上的屬於ABC性質的常識,陸遜、曹丕、諸葛亮一看便曉,獨獨劉備這位以為自己是老用兵的指揮家,卻似乎茫然無知。
這是十分奇怪的。只能作這樣的解釋,倘非劉備是軍事指揮上的低能兒外,那就是他已經衰老了,只有腦筋僵化的老人,才有可能陷入愚不可拔的偏執狂的病態之中,一葉障目,幾無理智可言了。
張飛也是這樣,他的黃金時代基本上結束了。一個人,缺乏最起碼的靈活和應變的能力,就是老之將至的時候了。他的死,固然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劇,是西蜀政治、軍事由盛而衰的一個必然結果。其實他的軍閥主義,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無荊州之失,關羽之死,張飛也不至於暴虐無度,逼使下屬生出殺帥之心。如果能像長坂坡前那樣機智,像戰嚴顏那樣生龍活虎,換一種思路考慮問題,也未必能釀成這種殺帥的惡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