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① 馬克斯:《華南農民社會與農民起義》,第 231—241 頁。見本書第 6 章(比昂科著)。

② 趙岡:《中國棉織品生產的發展》,第 188—189、192—201 頁。

③ 琳達?格羅夫:《建立北方蘇維埃》,《現代中國》第 1 卷第 3 期(1975 年 7 月),第 259 頁;馬若孟:

《中國經濟》,參閱由於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導致失業、暴力和經濟危機的市場波動。

④ 關於絲綢貿易的主要英文著作是莉蓮?李:《中國絲綢貿易》。又見羅伯特?恩格:《帝國主義與中國

經濟》和孫任以都:《清代的養蠶業和絲綢生產》,載威爾莫特編:《中國社會的經濟組織》,第 79—108

頁。關於絲綢生產的相對擴大,見戴維?富爾:《江蘇省的農村經濟,1870—1911 年》,《中國研究所集

刊》(香港中文大學)第 9 卷第 2 期(1978 年),第 380—426 頁。

10 年剩餘年份的生絲出口恢復頗為緩慢。19 世紀餘下的年代,外國經濟對江

南經濟的衝擊,反映了太平天國叛亂的破壞和國外對生絲需求堅挺之間的這

種關係。大約到 1870 年,桑樹已重新栽植,蠶絲生產恢復。但舊的絲織中心,

由於蠶絲生產大量地面向對外貿易而沒有完全重建起來。對外貿易使蠶絲生

產較其他農產品增長更為迅速,並說明了這一地區從太平天國叛亂中迅速恢

復和清代最後幾十年繁榮的主要原因。它調整了生絲業,開闢了新的絲產區,

並有助於收購生絲的集鎮比人口減少的大城市恢復得更快。雖然努力改進手

工繅絲,以適應洋商的統一要求,但是,主要的技術改革來自大多在上海的

蒸汽繅絲機。繅絲機在 90 年代末影響很大,此後超過了手工繅絲的生產。到

1911 年,繅絲機促成了農民專門從事蠶繭生產,也促成了一批新經紀人把蠶

繭迅速從農戶運往工廠。

絲綢貿易有助於新的有活力的商-紳家族和商界團體的興起。農民生產者

受益多少尚不得而知。民國時期絲綢貿易的記錄更不清楚,但是看來在 19

世紀末,這種對外貿易擴大了絲綢生產,促進了現代工業,並在上流社會內

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政治結果。假如中國當時能夠控制出口價格,這種貿易必

會更加有利可圖;假如中國政府曾一致努力改進生產方法,這種貿易從長遠

看就會更好地存在下去,不過它暫時還是江南繁榮的關鍵所在。

1911 年以後的連續性

在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質基本上與晚清並無不同。首先,高度

集約的傳統農業部門,僅能在“正常”年景供養數量巨大的人口。因此,它

通常無法提供農產品來供應大量城市勞動力的合理消費,或作為發展工業的

原料,或作為出口商品而為迫切需要的資本和技術的進口籌措資金。無論是

袁世凱還是繼袁氏之後任總統的北京官員,也無論是孫逸仙還是蔣介石的南

京和重慶的政權,當然還有日本侵略者(滿洲在一定程度上除外),甚至連

在江西或延安的毛澤東——無一能在 20 世紀前半葉顯著地影響和改善中國

農業的狀況。

其次,從本世紀第三個 10 年開始,時局難得“正常”。內戰和日本入侵,

然後又是內戰,充滿了隨後 30 年的大部分年月。戰爭給中國造成的物質上,

特別是生命上的損失難以描述。然而不管中國人生活得多麼貧乏,他們仍然

生存下來了,而在這可悲的動亂的最後幾年以前,經濟並沒有解體。在偶爾

相對和平的時期,它確實表現出驚人的恢復力。我們把這一點當作中國經濟

的“現代”發展處於低水平的確切標誌,也當作傳統技術和地方化了的組織

擁有壓倒一切的頑強性的確切標誌;它不像更發達的經濟那樣,易於受到入

侵者的摧殘。

第三,同樣地,中國經濟的現代部門事實上是最不那麼重要的。雖然中

國受到世界——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