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了戰鬥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此戰過後,這種戰法被美國報紙正式定名為“閃電’。閃電戰由此揚名天下,當時給人的感覺是,地球人似乎已經不能阻止德國平推世界了。
起步太順生幻覺
然而,閃電戰在征服歐洲的同時,卻還有另外一個聽起來不那麼好聽的叫法:“窮人的戰法”。若問閃電戰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名號,還得回到古德里安創立這套戰法的初衷上來——德國是個資源小國。
閃電戰所以能夠成型,依靠的是坦克、飛機的集中使用,而想要開動這些鐵傢伙需要耗費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不巧的是,在幾項重要的戰略資源中,煤炭德國有的是,鋼鐵和有色金屬也不缺,但偏偏石油極其匱乏,本土石油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噸,對於上千萬噸的石油消耗量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更別說打一場以石油為核心的閃電戰了。為了搜刮石油資源,納粹德國在戰前多方出擊,力圖多囤石油:一是從僕從國羅馬尼亞那裡進口;二是以出口技術和在政治上讓步作為條件,購買蘇聯的石油;三是自己花高價用煤炭合成。應當說,雖然費了如此心機滿世界搜刮,找來的石油存量依然不夠德國闊闊氣氣地打一場常規戰爭。截至1939年開戰後,德國的石油存量僅有240萬噸。德軍統帥部曾經做過估算,這點庫存僅夠和平時期消耗3個月左右,如果全面開動戰爭機器則更慘,可能只能維持戰爭正常進行一個多月的時間,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
捉襟見肘的石油困局決定了德國在二戰中拖不起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軍在二戰初期那些“秒殺”敵國的戰績,其實是被逼出來的——由於知道自己在石油儲備方面的“月光”屬性,在蘇德戰爭開打之前,德軍參謀部在制定入侵各國的作戰計劃時都以一個月為週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結束一輪攻勢後停下戰爭機器歇一歇,囤點油,準備下次攻擊。
不過,天算地算,恐怕連德國人自己也沒算出閃電戰在歐洲打得如此順手,由於被侵略國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蘇聯對於德國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夢魘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譚。據英國史學家邁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作戰迅速,戰事較短,共消耗石油約15。5萬噸,低耗能地實現了佔領該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西歐戰役,只用了不到50萬噸石油,加上該年度頭四個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萬噸,德國從發動戰爭至法國投降,消耗總量不足150萬噸。德軍原先估算,征服歐洲的作戰可能要花費500萬噸的石油,如今卻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訊是,德軍從歐洲各處掠奪到不少於150萬噸的石油,單是這些就已經足以彌補此前的戰爭消耗。到了1940年,德國石油儲備一度衝高到500萬噸左右,這個家底成了德軍發動對蘇聯作戰的底氣。希特勒顯然妄圖透過這場戰爭,據蘇聯的石油為己有,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吃油難”的問題。
第一百一十九章 意外線索
提起德國二戰時期發動的“閃電戰”,不少軍迷總會以為是二戰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軍之所以選擇這種看似“酷炫”的戰法,實則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工業力量當時排世界老二的德國,實則是個石油資源匱乏的“窮國”。為什麼在西線戰場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閃電戰”一到東線就不靈了?希特勒又為何急於對蘇宣戰?本文將從資源戰的角度,重新解讀看似光鮮的“閃電戰”。
被持久戰拖死過
首先得說說高大上的閃電戰咋來的。閃電戰的反面當然是持久戰,但歐洲人打持久戰的歷史其實特別短,直到一戰才真正開始。在此之前,歐洲大陸上一千多年的各國掐架活動,在今天看來其實都是閃電戰。像英法“百年戰爭”那樣名頭聽起來嚇人的大陣仗,細究起來,都是用無數個並不連線的戰役連綴而成。在這些戰役的間歇,戰爭的主體貴族老爺們和負責跑龍套的平民,其實都處於各回各家的放羊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小領主們領地太小、資源調配能力不行,撐不起像中國楚漢戰爭那樣一打八年的大陣仗,仗打一會兒,雙方都有喘口氣的需求,實在速戰速決不了,通常都會用騎士間的單挑來解決,這跟項羽當年在成皋找劉邦約架是一樣一樣的。
這種小打小鬧給歐洲人造成了一個錯覺,覺得好像戰爭是種“打打更健康”的大眾娛樂活動。在這方面德國人受毒害最深,一戰前他們經歷的最激烈的戰爭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然而這場德國的立國之戰聽來很宏大,其實只持續了半年,其間雙方真打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