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德*事家克勞塞維茨曾經在戰爭論中告誡他的後輩:“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再精彩的戰爭理論,如果脫離對國家實力的考量,就難免淪為失敗。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定閃電戰理論的古德里安和他的同事們並非克勞塞維茨的好學生,他們的失敗在於,讓資源匱乏的德國一度擁有了本不應屬於它的幻覺與自信,並沉迷於其中,這不能不讓人想起那句名言:“戰爭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於我們不能將它只交給軍人去考慮。”提起德國二戰時期發動的“閃電戰”,不少軍迷總會以為是二戰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軍之所以選擇這種看似“酷炫”的戰法,實則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工業力量當時排世界老二的德國,實則是個石油資源匱乏的“窮國”。為什麼在西線戰場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閃電戰”一到東線就不靈了?希特勒又為何急於對蘇宣戰?本文將從資源戰的角度,重新解讀看似光鮮的“閃電戰”。
被持久戰拖死過
首先得說說高大上的閃電戰咋來的。閃電戰的反面當然是持久戰,但歐洲人打持久戰的歷史其實特別短,直到一戰才真正開始。在此之前,歐洲大陸上一千多年的各國掐架活動,在今天看來其實都是閃電戰。像英法“百年戰爭”那樣名頭聽起來嚇人的大陣仗,細究起來,都是用無數個並不連線的戰役連綴而成。在這些戰役的間歇,戰爭的主體貴族老爺們和負責跑龍套的平民,其實都處於各回各家的放羊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小領主們領地太小、資源調配能力不行,撐不起像中國楚漢戰爭那樣一打八年的大陣仗,仗打一會兒,雙方都有喘口氣的需求,實在速戰速決不了,通常都會用騎士間的單挑來解決,這跟項羽當年在成皋找劉邦約架是一樣一樣的。
這種小打小鬧給歐洲人造成了一個錯覺,覺得好像戰爭是種“打打更健康”的大眾娛樂活動。在這方面德國人受毒害最深,一戰前他們經歷的最激烈的戰爭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然而這場德國的立國之戰聽來很宏大,其實只持續了半年,其間雙方真打的時間連倆月都不到。當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9月2日,拿破崙三世就率領40多萬法軍主力在色當投降了。所以在一戰前的德國人看來,戰爭就是這樣人畜無害的存在。
“孩子們,當秋天來臨,樹葉從樹上飄落時,你們就可以帶著勳章回家了。”1914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為參戰士兵們送行時,曾如此打包票。
然而,等德國兵們到了戰場上才發現,他們也許能在秋天回家,但具體是哪年的秋天,卻要看上帝的心情。由於科技的革新與歐洲各強國國力的膨脹,半個世紀沒打大仗的歐洲人突然見識到了持久戰這個新生事物。塹壕戰代替了乾淨利落的騎兵突擊和前列步兵互相排隊槍斃,戰壕挖到無遠弗屆、機關槍響到海枯石爛。戰爭突然張開了它的血盆大口,作戰雙方每一天都要向其中填進大量的資源、金錢和生命。而在這種對耗之中,英法等殖民大國其實是不怵的,廣闊的領土為其提供了大量可供耗費的資源。而德國就慘了,發動戰爭的目的本就是為本國工業奪取足夠的資源,如今資源沒撈著,反而遭到封鎖,當然只能被拖死。
二戰初期“秒殺”多國
在一戰中被持久戰坑慘了的德國人中,有位職業軍官叫古德里安。此人原本是騎兵軍官,騎兵在機槍鐵絲網當道的一戰中基本只負責打醬油,所以戰敗的恥辱對古德里安而言自然加深了一層。戰後,古德里安立志要找到破解這種無聊戰爭的方法,最終他在英*事家富勒的“癱瘓戰”理論中找到靈感。在富勒的啟發下,古德里安提出應該將坦克集中起來使用,坦克與飛機密切配合,突破對方的某一狹窄地區,然後迅速向縱深推進,擴大佔領區域,實施包圍、合圍,殲滅對方部隊。有趣的是,古德里安這種理論一開始並沒有受到他那些思維古板的上司的重視,當他向上級申請成立專門的機械化部隊時,得到國防部長的粗暴答覆:“見鬼!他們只配運麵粉!”直到野心勃勃的希特勒當政,古德里安才獲得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在希特勒的支援下,整個二戰前期幾乎成了古德里安理論的試驗場。德國用這套戰法完成了對敵國的“秒殺”,27天內征服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尤其是在對法國實施的“黃色計劃”中,德軍在面對坦克數量、質量均優於己方的英法聯軍時,依靠對坦克的集中應用短時間內將對手打垮。英法聯軍面對有時己方還吃著飯時就從側翼鑽出來的德軍坦克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