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東吳的根基,雖然打著光復漢室的旗幟,那不過是個遙遠的政治目標。若無良臣勇將,他與劉表、劉璋相比,除去仁義的感召力外,並無太大的差別。所以,他得了荊州、南郡、襄陽以後,心中大喜,商議久遠之計,準備在此安家立業了。這種心滿意足的表現,充分說明了他是一個口頭上的胸懷大志者,而實際上是很容易知足求安的人物。這塊地盤比之周旋於下邳、小沛,亡命於新野、樊城,日子要好過得多了。如果曹操不跟他過不去,他也會在小沛、新野存身,並努力安分守己的。由於曹操不放過他,窮追猛打,逼得他與也受曹操壓迫的東吳結盟,這樣,才有赤壁之戰,才有鼎足之勢。
這結果是劉備沒有料到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他下一步還打算幹什麼,腦袋裡是一片空白的。中國,其實是個農民國家,很長一個時期內,工人是開機器的農民,士兵是拿武器的農民,知識分子腳上的泥巴也還沒有來得及洗乾淨。所以,像劉備這樣一位織蓆販履者,雖然被漢獻帝封為皇叔,但他的這份貴族頭銜,來歷可疑,不大經得起推敲;出現這種革命已經成功,無須繼續奮鬥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一個農民,在播下一粒種時,由於天有不測風雲,並無十分把握有收穫的可能。因此,短視和短期行為,便是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徵。
所以,在劉備身上,那種小手工業者的趣味,滿足小康生活的情緒,表現得格外明顯,也就不奇怪了。看來,曹操、孫權,臭他織蓆販履者,也非虛妄。但英雄不論出身,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劉邦、朱元璋、趙匡胤,也都是起自草莽。但中國歷史上有些皇帝,坐了江山,那種流氓無產者的習氣,痞子作風,小農思想,市儈行為等毛病,也難以在一朝一夕間改變,往往影響國政。二十四史中不務正業的皇帝實在數不勝數:有的喜歡站櫃檯的,在宮裡作市場,與宮人們吆喝做買賣;有的樂意當木匠的,親自操作,手藝還真頂得上八級工;有的擅長踢球的,球技還相當高明;有的熱愛表演藝術,粉墨登場,串演戲劇;獨有這位劉備,酷善編織,堪稱一絕。人家送來了一些牛尾毛,他那技藝之手癢癢了,就精心地織了一頂帽子。其實,這也無所謂,每個人都應該有他的業餘愛好的權利。但願不要把這類小生產者的狹隘、保守、愚昧、落後的習性,來治理國家,那就是萬幸了。
諸葛亮一看劉備這種不思進取的樣子,心涼了半截。要是如此容易滿足的話,他的隆中對策,他的三分天下的新思維,豈不要泡湯了嗎?怎麼辦?這位臣下頗費躊躇了。
與這類目光短視,容易滿足的領導人共事,就必須把握住他,克服他的惰性,推動他往前走;而且要謹慎你的努力,收斂你的鋒芒,不使他認為是對他的威脅。在中國,越是這類無能的皇帝,越是害怕比他能幹的大臣;而將相越是治國有方,那功高蓋主的危險性(包括掉腦袋)也越來越大。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只有一個諸葛亮,原因就在這裡。
孔明不向劉備直接建議,去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而由劉備的老朋友伊藉出謀劃策;伊藉也不說得很具體,又讓一個在野之人馬良,把這意思表達出來,這就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國情下,巧妙的政治行為了。
一句即使非常正確的話,誰說,怎麼說,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聰明的謀士必須要繞著彎子,讓領導人明白,而又不使他面子難堪,這是最標準的做法。否則,“荊襄四面受敵之地,恐不可久守”這句話,出自諸葛亮之口,對此刻心中大喜的劉備,將會是怎樣的反應,那就是未知之數了。即或有的領導人還不至於那麼糟糕,但能夠這樣迴轉一下,使他相信自己不是白痴,也是有益無害的。
。 想看書來
馬良進良言(2)
諸葛亮偉大,但不成功,細細分析起來,最後的敗局,不能不歸罪於他所輔佐的這對父子倆。劉備資質平庸,才幹一般,阿斗是扶不上去的天子,縱使諸葛亮有匡世之才,碰上這樣不高明的主子,也難有回天之力。不過,話說回來,這爺兒倆,水平雖低,基本上還是肯放手,好合作的領導,若遇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帝王,有功勞算他的,出問題算你的,最後連個好下場也沒有。所以,不妨可以說,諸葛亮不成功,是由於劉備和阿斗的緣故;那麼,諸葛亮的偉大,恐怕也是因為劉備和阿斗的關係,沒有平地,哪顯高山。如果這對父子是英威聖明之主,文修武治之君,也就突出不了諸葛亮的光芒了。
劉備的另一面(1)
《三國志》卷三十二,說劉備“喜狗馬,音樂,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