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服”,但到《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正面人物形象,把他的這方面的愛好,給抹掉了。這倒合乎文革創作三突出的原則,好,則好到一塌糊塗;壞,也壞到不可救藥。於是,劉備就特別的正人君子起來。其實,他從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去東吳結親,洞房花燭,一住就是一年,吃喝玩樂,聲色犬馬,把荊州忘得乾乾淨淨。從這點看,正史《三國志》對他性格這一方面的描述,是接近真實的。

他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多大出息,很容易知足的人物。

劉備被曹操打得屁滾尿流,託庇於荊州劉表時,寄寓在新野侷促之地,稍稍能喘口氣,恰巧有人送來一把牛尾巴毛,這位老兄的手工藝匠人的職業本性復萌,興致勃勃地編織起帽子來。

諸葛亮一看,不得不說話了,“明公無復有遠志,但事此而已耶?”其實,即使不是諸葛亮,假如一個普通老百姓,看到九五之尊在宮裡做手工活,不問朝事,或率領宮妃,扮演角色,或幹類似的總不是領導人該做的事情時,不也覺得不可理解嗎?

劉備的編織,或許只能看作是匠人的階級本性了,若按前不久流行的紅五類觀點來看,劉備、曹操、孫權三位,最根正苗紅的還得數這位劉備。他本人要是填表的話,在成分欄裡是應該寫上“手工業勞動者”的,比之曹操的官僚子弟,孫權的土豪鄉紳,確實算作革命基本群眾和依靠物件的。但手工業者終究和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