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急了點,一下子把青苗法推行到整個天下,太容易出事了!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這官場也一樣,所以學生才說要改良一下!”
司馬光也笑了,興趣更濃了,笑道:“那依子賢所想,該如何進行改良呢?”
沈歡侃侃而談:“主要就是兩點。第一就是這個息錢的問題,官府借貸,收取利息,理所當然。但是取息二分,學生認為,還是太高了,雖然比民間那些商賈地主高大四五分的利息要低很多,可仔細推算,十取二成,還是難以讓百姓承擔。”
“這話怎麼說?”司馬光不解地問。
第一百七十六章 問題
“老師可以算一下,普通的一家百姓,每月有三五貫錢就能過日子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個十多貫錢,就要還息三五貫,是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一年兩次,也就是說本來他們幹活勉強賺個一年的費用,因為借錢,要多幹出兩個月的費用,豈不是為難他們嗎?若是一時還不了錢,官府又逼迫,這與借那些高利貸又有什麼兩樣呢?”
沈歡身在三司辦公,對於民生不可謂不熟,所說資料,皆有根據,就是再高明之人也反駁不了。司馬光本來對這個問題不大在意,在他的意識裡,取息兩成,比民間那些取息過半的放貸要低得多了,若說在意,他對這種以朝廷為核心如同行商賈之事的態度有所保留,不過為了支援王安石,沒有表現出來罷了。如今聽沈歡一分析,覺得大有道理。
“子賢,給你一說,倒讓老夫也覺得介甫定的息數感到擔憂了。那若按你所說的改良,又該如何?”
“老師,該為取息一分,也就是一成,如何?”沈歡提議問道。按他估量,一成的利息,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資料,當然,這種利率,對後世之人來說,還是高了。不過這是古代,若再低下去,估計變法之人就不幹了,就是皇帝,也要反對,畢竟他們變法就是為了增加錢財,若無利可圖,拿出一千數百萬貫來做事,豈不令他們心痛!
“一成……”司馬光低頭思量了一會,最後點點頭,“取息一分,倒也能成事。若百姓一家一年貸個二十貫,要多還的錢也不過兩貫而已,縱是當年收成不好,節衣縮食,也不過半月生活費用而已!”
沈歡又建議道:“老師,對於那些當年收成不好的百姓,可以由朝廷勒令官員再寬限一年。利率再算就可以了。當然,這種命令學生覺得用處不大,畢竟一上一下,官員為了政績,也不大可能真讓農民拖欠下去。而且又得防範那些借了大數目的商賈地主趁機拖欠錢款,不然朝廷貸出了錢。年底卻沒多少收上來,對於財政來說,也是個問題!”
司馬光嘆道:“子賢,你怎麼總是不相信那些官員的品性呢,須知好官也是不少的。”
沈歡面無表情地道:“老師,天下之大,每事都涉關百姓生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官員的品行上,要用制度與規定去督促他們、防範他們。只要他們本著政策辦事,就是沒有多少功績,至少在對待百姓上不至於太過壓迫了!”
司馬光面露不愉地看著沈歡。最後以嘆氣結束。沈歡沒有愧色地對視,宋朝治國,不抑兼併,這給了無數大地主大商賈大官員上好的良機,只要有錢,只要有手段,就能獲得土地無數。而中國人對於土地自古都是有著無限熱情的,給了他們機會,當然得大肆搜刮才是。這樣一來就苦了那些靠著土地過日子地貧苦農民了。然而他們是弱勢群體,沒人給他們出頭,更不敢出頭。
沈歡也不敢出頭,他只是憑著這點就知道下面那些地主官員的素質不可靠而已,不然天下早就是太平盛世了,又何來要王安石出面改革的地步。想到這裡,沈歡不得不佩服王安石了,此君有大毅力大魄力,方田均稅與免役兩法。才是最大觸動了那些大地主大官員的利益呀,不然也不會招致偌大的反對!
司馬光無奈地道:“好吧,子賢,這是你說的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呢,又該如何?”
沈歡沉吟了片刻才道:“第二點就是涉及變法範圍地問題。學生認為。飯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這變法大事。涉及黎民百姓地生死。不能不謹慎小心。而且時代不同。形勢不同。總不能一概而定。一法在此地是良法。在他地說不定就是害民之法了!”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司馬光念叨了一下。“子賢所說。正是古人提到地道理。此時此刻。不無建立。”
“老師學貫古今。學識淵博。令人敬佩!”沈歡拍了一個不大不小地馬屁。
“少說大話。快說你地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