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國的新生之路。這些論文儘管沒有引起什麼反響,但是一個青年思想家的非凡才能,卻表現出來了。人們感到,他比寫作《斯巴達之魂》的時代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發表魯迅論文的雜誌《河南》,主編者是劉師培。這一年秋天,劉師培和鄧實創辦了《國粹叢編》,刊登了一些冗長的考據文章,現在,他又要創辦一個《河南》雜誌,請周作人在南京時的同學孫竹丹向魯迅約稿,魯迅便給《河南》第一期寫了《人間之歷史》(收入《墳》時改名為《人之歷史》)。

《人之歷史》是魯迅關於生物進化論的介紹性文章。魯迅自從在陸師學堂接觸了《天演論》以來,一直感到生物進化論對於變革中的祖國是很需要的,因此,他希望讓祖國人民多瞭解這一生物學的真理。於是,此次他便介紹了德國堅定的科學達爾文主義者恩斯特?海克爾的種系發生學及其一元論的生物重演律學說。

海克爾在1899年出版的《宇宙之迷》一書,總結了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建立了種系發生學。這一新的學說證明:人類個體胚胎的發育過程反映了物種的發展過程,個體發育過程就是種系發展過程的精簡和縮短的重演。因此,人類個體胚胎髮育的各個階段,再現了生物進化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即再現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魯迅透過對這一學說的介紹,著重說明人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無生物”到“有生物”的不斷演變過程,人是從沒有生命的無機物逐步進化、最後從猿猴類變來的,而不是神創造的,海克爾這種學說給宗教黑暗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引起了反動神學家的極度仇恨,列寧曾說:“攻擊海克爾的神學家真是不可勝數。御用的哲學教授們用盡一切惡毒的字眼來辱罵海克爾”,他以興奮的心情讚揚這個敢於向上帝挑戰的科學家說:“看一看這些乾枯在僵死的經院哲學上的木乃伊怎樣被海克爾的幾記耳光打得兩眼冒火,雙頰發紅(也許是生平第一次),這倒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為了祖國的《新生》(3)

魯迅以一個“精神界之戰士”的敏銳感,發現了海克爾學說的意義;於是,他選定這種學說加以張揚。那時,海克爾的《宇宙之迷》已有日譯本,魯迅便複述了書中的一些內容,他介紹這些內容,其鋒芒所向是很清楚的,文章一開頭就提醒人們注意“中國抱殘守闕之輩,聞新聲而疾走”的情況,魯迅渴望科學的強大力量,人類進化的法則,能戰勝這些陳腐的,阻礙祖國新生的力量。

1908年,魯迅先後又發表了《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等論文,在這些長篇論文中,魯迅的精神救國的思想表現得更明朗,更強烈了。

他的這三篇論文,反對尋找救國道路時走“唯物極端”的道路,否定走純物質、純科學技術救國的道路,而堅決主張走精神解放的道路,個性解放的道路。

發表於1908年6月的《科學史教篇》,說明了在中國社會改革的根本關係中,物質性的科學技術與精神性的社會思想理論、文學藝術等等,何者更為重要,何者才是拯救民族的當務之急。他用科學發展史實的豐富資料,說明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偉大歷史作用。但是,他又提出一個令人思考的問題,即科學技術既是人類社會前進的一種推動力,那麼,科學技術本身的推動力又是來自哪裡呢?這確實是當時主張科學救國的人很少想到的,而魯迅透過對科學史的鑽研,卻發現了科學的發展往往要靠一種“超科學’的力量,即精神的力量,包括道德、理想、愛國精神等等。也就是說,人的精神、理想等,才是科學發展的推動力。他說:“科學者,必常恬淡,常遜讓,有理想,有聖覺,一切無有,而能貽業績於後世者,未之有聞”。“科學發現,常受超科學之力,易語以釋之,亦可日非科學的理想之感動,古今知名之士,概如是矣”。此時,魯迅把超科學之力,即“理想”、“聖覺”的力量,不僅看作是科學前進的推動力,同時看作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推動力。這種把精神因素當作社會前進終極力量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使他引伸出的結論,便是要救中國,不能“以科學為先務”,而應當以“超科學”的精神為先務。

從這種基本見解出發,魯迅把他開始熱烈追求的能夠激發人們精神的文學藝術的地位提高了。在《科學史教篇》的結尾,魯迅告誡人們,科學固然是神聖的,但是社會決不可以走只是崇尚科學知識的極端,一旦走上這種極端,人類美好高尚的情感和明晰敏銳的思想將會消失,社會將走入寂寞,科學也將隨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