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向虛無的深淵。因此,人們不僅要求有牛頓、波義耳、達爾文、康德等科學之星,而且也要求有莎士比亞、拉斐爾、貝多芬、卡萊爾這樣一些文學藝術的豪傑,這些文學藝術家在人們心中喚起的精神和情感,將給世界增色,並將不斷地豐富人類的文明。魯迅提醒人們不要急功近利地一味追求物質而忘記精神的作用,他認為,對於處在精神貧困狀態的中國人來說,要獲得新生,這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他把人的精神看成是一種終極的神秘的聖覺力量,認為它是扭轉世界的槓桿,則顯然是一種空想。

這一年8月,魯迅發表的社會政治論文《文化偏至論》,進一步深化了《科學史教篇》中初步提出的思想,更強烈地指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數”;這篇慷慨陳詞的長篇論文,提出了一個非常令人注目的論點,即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和精神的振奮。“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魯迅確信只要國人精神振作,個性崛起,那麼,祖國將成為強大之邦而無敵於天下。他這些強烈的見解,歸結為一個著名的口號,即“任個人而排眾數,重靈明而非物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