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牽�患也患笆�儀俊�
第三首題為《操武藝》,講的是“團練”中的“練”字。曾國藩號召書生、農民、工匠、商人和僱工,學會用石頭、石灰罐、叉子、耙子、長矛、弓箭以及銃和炮做武器,練好使用這些武器的本領。起始的兩句是: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學些好武藝。武藝果然學得精,縱然有事不受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852年(咸豐二年)(13)
曾國藩擅長寫一些通俗而貼近生活的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內容包含實用的知識和樸素的思想。他寫的這組韻文,在湖南鄉野廣為流傳,影響頗大。而且這組韻文也已表明,曾國藩雖然自稱不懂軍事,但他至少對於團練一事,其實頗有一番見解。
張亮基和潘鐸這兩個在任的大員,身處被戰火包圍的省會,卻沒有曾國藩的那種從容。他們身系一城的安危,必須為軍隊服務。他們不懂軍事,但慰勞軍隊,卻是拿手好戲。他們每天帶著酒肉餅粥,去犒勞守衛城牆的軍士們,還懸賞鼓勵他們出城作戰,每斬殺一名太平軍,就獎勵五十兩銀子。
這兩個官員的鼓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城內的居民,個個奮勇,青壯年都拿起了武器,老人小孩則送飯送水,夜晚點著燈坐在家門口,防備有人為太平軍做內應。每當太平軍攻城時,陣地上計程車兵發出喊叫,市民們也跟著呼喊,連湘江水也為之震盪。
事實說明,在這場攻防戰中,湖南文化人所做的工作,大大鼓舞了防守一方的鬥志。
19
左宗棠在長沙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於10月8日攀繩登上城牆,進入城內,張亮基大喜過望,將省城的防務全部託付給他。左宗棠不負厚望,晝夜調撥軍糧,處理文書,部署防守兵力。他的各種建議,巡撫無不採納,下令付諸實施。
在軍餉告缺時,左宗棠建議,向城內的殷實人家借銀供給軍餉,張亮基立刻採納,黃冕則積極活動,借到了四萬兩銀子,解決了燃眉之急。
左宗棠為清軍防守長沙貢獻了智力,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
這個起點,其實是左宗棠期盼已久的。
1852年以前,科場失意的左宗棠,不能踏著科班正途進入社會上層,進而實現他的志向。他三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已經對科場絕望,打算一生務農。
但他是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左宗棠在二十三歲那年,就在自己結婚新房的對聯上,寫下了自己的抱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他所讀的書大大超出了儒學經典的範圍,包括被當時的正統學派視為旁門左道的科學著作和知識讀本。
左宗棠恃才傲物,自視甚高,不少人認為他過於狂妄,唯獨友人胡林翼極力稱讚,說他橫覽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
胡林翼沒有看錯人,左宗棠的確有兩樣值得他本人驕傲的資本:滿腹經世致用的學問,以及剛正清高的品格。
因此,他雖然一身布衣,卻能得到一些大人物的賞識。
1830年,年僅十八歲的左宗棠到長沙拜訪著名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熙齡,就得到了國士的待遇。
1837年春天,位高望重的兩江總督陶澍回鄉省親,途經醴陵。走進縣裡的公館,迎面看到一幅山水畫,上面有兩句小詩:一縣好山為公立,兩度綠水俟君清。
已過花甲之年的陶澍暗暗吃驚:小小醴陵,居然有老夫的知己!他說這裡的山山水水,都是老夫一腔正氣的見證。陶澍這一激動,自然要見見詩文的作者。
二十五歲的左宗棠走到了陶澍眼前。年邁的總督與這個素昧平生的年輕人徹夜長談,共議時政。左宗棠要拜總督為師,畢生仿效。陶公愛才,欣然應允。
第二年,左宗棠第三次考試落第,斷了考功名的念頭,前往金陵,謁見陶澍。左宗棠在這裡再次開闊了眼界,並與陶澍定下了兒女的親事。
陶澍去世後,左宗棠受賀熙齡的重託,從1840年到1847年,在安化陶澍家中任塾師,教育未來的女婿陶桄。
八年教書生涯,左宗棠博觀縱覽,從陶澍的往來書信中,瞭解了林則徐其人。他注意觀察社會,重視時務,努力尋找挽救大清國衰敗的途徑。鴉片戰爭期間;他感憤時事,多次上書賀熙齡,議論戰守機宜,力主抗戰。
1849年,赫赫有名的禁菸大臣林則徐經過長沙時,派人把左宗棠從湘陰叫到船上,舉行了著名的“湘江夜話”。左宗棠在夜間匆匆趕來,一腳踏上船板,撲通一聲跌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