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也絕不是國家人際關係範疇的學術壟斷。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會有人際利益關係管理的存在,也就存在著政治,只是這個政治的社會適用範圍以及對利益的管理許可權有著差別。

從邏輯上分析,政治是一個管理命題,但政治又不是管理的全部。要實現一個管理目的,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思想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多種管理方式。可見,管理在概念上包含著政治,但政治不能全部替代管理。以管理學解讀,政治是管理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但是,人類社會實踐又表明,只要有管理活動的存在就有著政治的存在,這是因為,管理從本質上要解決的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是可行還是不可行,一個事物是什麼而不是什麼。管理的一切手段歸結起來其實也很簡單:禁止或者允許。這種禁止或允許實質就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管制,一切超出既定規則的個性將被禁止,一切符合既定規則的個性將被允許。這樣,以實現個性利益與於社會共性利益的共融,保持社會人際關係的基本平衡。

基於此說,“管理的根本在於對人的管理”是一個非常科學的論斷。首先,就管理而言,物是一個相對靜態,而人則常常表現為一個能動。物的一般自然運動均可由人力所控,因此,要實現對物的管理,首先就得管理好人。沒有優秀的對人的管理方法,不可能有優秀的物的管理效果。同時,對物的管理目的終究是為了人的利益,沒有人的利益目的,就沒有對物進行管理的必要。毛澤東早就論斷:“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政治是人的社會利益的管理

第一章 企業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政治本質的一般認識

二、政治的功能產生於人的社會性需求

2、政治是人的社會利益的管理

透過討論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共存規律我們認識到,人的獨立性和人的社會性並非一個抽象概念,實質表現的是人的利益。獨立性是個人利益方面,社會性則是社會利益方面,這個利益不單只是物質的,同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

對人的管理就是對人的利益進行管理,或能夠獲取,或必須捨棄。獨立性是由人的個體自我掌控管理的,那麼,人的社會性由誰來管理呢?如果這個管理不存在,就不會稱之為社會性。人的社會性的存在,是公權力存在的基礎,政治正是這麼一種公權力,一種管理人的社會利益的公權力,以維護基本平衡的人際利益關係。

我們通常講的人際關係,實質包含的就是人際利益關係含義,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實質表現為正確處理好人際間的利益關係。因為人類需求存在二重性,那麼,情感需求也就是情感利益。人際關係歸根結底是一種利益關係,也許於傳統文化不好接受,其實細思一下,並沒有什麼不好接受的,這是一種事實。

個性與共性共存規律表明,個性的增長必然地是對共性的消減,反之,共性的增長也是對個性的消減。毫不忌諱地說,人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是與生俱來的,包括至偉之人。認同共性,“交出”部分個*利作為公權力,總是呈現為被動情態。因此,人基於個人利益需求總是謀求獲取比他人更多的社會利益。人的趨利性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的趨利性,社會不會發展進步,批判人的趨利性是愚昧的。

此消彼長的利益分配規則導致的必然結果一個必須獲得,一個不能放棄,這就是人際間利益分配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紛爭,口角以至於動刀動槍爆發戰亂,都為的是個利益分配問題。無數歷史事實證明,社會利益失衡狀態的擴大化對於人類是一種災難。要防止災難的出現,就要防微杜漸,消災於隱患之中。因此,首要的是要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確立一個標準性分配規則,然後對這個標準性規定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出現糾紛及時進行裁定、協凋。沒有這樣一種機制,人類社會將是一種無序。政治的本質就是這麼一個利益分配機制,政治的所有的工作程式就是依照這一本質原理設計的。

無論何種政治,首先總是表現為一個思想發動過程。這主是為利益規則的形成而統一意識,完成一個多數人的認同過程。社會實際表明,未經多數人認同的事物,即使在遠古封建時期也不會成為利益規則。趙高試圖倚仗強權指鹿為馬,鹿終究沒有成為馬。社會思想意識是確立社會利益規則的認識基礎,要推動社會利益規則的確立,首要的就是要積極推動社會思想運動,形成社會共識。這類活動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思想管理,或稱意識形態管理。政治不管理好人的思想意識,就無從下手。顛倒語序說,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