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5部分

組裝起來,然後轉場飛到蒙古,在那兒加油後,再度轉場飛行飛到太原,在太原加油後再度轉場飛往江浙兩省。

這條陸上—空中飛機運輸線早在九月份時就開闢試執行過,不過當時運來的是蘇制的I16戰鬥機。十一月十日這天,第一批造好的被拆成零件狀態的FW90透過鐵路從東普魯士進入蘇聯。到十二月二十日,紅軍便接收到了第一批穿越了大半個蘇聯運來的四十架FW90戰鬥機。而在1936年的一月裡,紅軍又透過這條交通線,另外獲得了一百四十架FW90,完全補足了先前的損失。

比起透過海路獲得飛機,這種陸路和空中轉場的方式更快,只是無法獲得足夠多的零配件。不過現在的紅軍缺少的不是零配件而是實體的飛機。

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條空中補給線的打底,紅軍才有底氣在滬杭打一場殲敵一萬,自損三千的空戰血拼。

當然在這過程中,斯大林和山西的閻錫山都撈到了不少好處。蘇聯方面就私下扣壓了八架FW90用於自用和測試,而閻錫山那邊,當時全面抗戰已經暴發,作為合作抗日的需要,一部分轉場的飛機被安置在山西,為太原機場和閻錫山提供空中掩護。

而到了1936年一月,隨著日本入侵,另一批蘇聯援助I16戰鬥機也開始入駐太原,一起進駐的也有來自蘇聯的飛行員。

1935年六月後,蘇聯援助中國的I16戰鬥機遭遇了不受歡迎的尷尬。不光是紅軍的飛行員不想要,就連蘇聯派過去的援華飛行員,在飛過FW90後,同樣也不想駕駛“國產”戰鬥機上天空戰。而為了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蘇聯飛行員資源,紅軍這邊更將多餘備用的FW90和He51交給蘇聯空軍駕駛。I16當時只能尷尬地充當轟炸機用。

這一訊息傳回蘇聯,斯大林得知此事後大為不滿,問明原委後,他連發幾個電報催促廠方加快生產速度。在這位鐵腕強人的壓力下,蘇聯加快了I16-5型戰鬥機的生產速度。一二·五滬航空戰時,唐珏陽能夠那麼早就駕駛最新型的I16參戰,斯大林的鐵腕干涉功不可沒。為了給I16配套的新式發動機能夠儘早投產,蘇聯國內一切部門全力運轉起來為其加快投產服務。在動員能力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這裡盡顯無疑。

和歷史上在1937年才參加抗戰I16-5型不同的是,這個時代的I16-5型有一項改進措施就是“大膽”地仿照FW90的設計,將敞開式坐艙改成了封閉坐艙,此舉令該機的時速上升了十幾公里。唯一的問題是,由於蘇聯人在製造時“不夠精細”的“老毛病”,該機的座艙蓋鎖釦有大問題,經常無法從內部開啟。所以在中國服役的這批I16,運到中國後,飛行員在接收飛機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地勤拆除鎖釦,將報廢的FW90戰機上的鎖釦換上——中方的這一改進措施很快也被援華的蘇聯飛行員有樣學樣地照搬了。

十二月八日的空戰結束後,紅軍開始將防空重點北移,大量的戰機轉場到蘇北、山東一線參予對日作戰。在此期間,滬杭兩地機空軍的維修部門是加班加點,拼命地維修空戰中受創戰機。透過維修和拆卸拼湊,到十二月十五日,兩地機庫裡損壞的戰機中已有百分六十恢復了戰鬥力。

此時日本人已經在山東建立起了多個野戰機場,隨著紅軍主力不斷地進入山東,登陸山東的日軍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過來。

此次登陸山東,日本陸航是抱著一雪前恥的想法而來。過去的幾個月裡,為了拉攏日本人出力賣命,英國人雖然開出了不少空頭支票,但“乾貨”還是有一些的。英國人以半賣半送的價格,“支援”了日本人一批72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用於現有的九二式戰機的改進。英國人不是不想供應日本人格鬥士戰鬥機,只是剛剛才進入飛機生產總動員的英國,格鬥士戰鬥機的產量自己都供不應求。

1935年,對於各國空軍來說都是轉型期。而對於日本來說,同樣也是一個工業升級的轉型期。此時的日本,國產飛機的發動機生產全部都落後了,歷史上的日本也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美國的發動機技術後,經過數年的苦功,才能幾年後完成戰鬥機的完全國產化。

抗日戰爭因為林漢的出現而大大提前了,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日本根本就沒有準備好。日本1932年完全佔領東北後,為了充分發揮這兒的產能,前後投資了超過二十億日元開發東北,到1937年七月時,東北已經成為侵華日軍重要的軍工後勤基地,在抗戰中期時東北的產出甚至一度超越了其本土。

不過現在是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