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是一改“###”中一味從“反修防修”、“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縮小三大差別”等理論高度任意拔高上山下鄉“偉大歷史意義”的舊轍,只是從歷史條件與現實需要兩個方面肯定它的合理性,指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聯絡在一起的”。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關於“接受再教育”之類的“左”的提法,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次會議召開前夕,即10月9日國務院討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彙報提綱》的會議上,曾談到放棄“再教育”提法的問題。李先念指出:說上山下鄉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難道到工廠去就不能接受再教育了?知識青年下鄉,鄉下農民進城,這叫做公公揹著兒媳婦過河,費力不討好。如果只接受農民的教育,那共產黨就不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成了農民階級的先鋒隊。所以,這次會議在闡述上山下鄉的意義時,基本恢復了“###”前的做法,即主要聯絡解決勞動就業、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是透過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兩個檔案,經中央政治局同意,最後形成中發〔1978〕74號檔案,傳達到全國。會議對上山下鄉政策作了幾方面的調整:

第一,調整了下鄉政策。

一是改變了過去城鎮中學畢業生“以下鄉為主”的方針,實行“四個面向”(進學校、上山下鄉、支援邊疆、城市安排)的原則,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加速四個現代化的需要。

二是放寬了留城政策。除了1973年規定的“四不下”(獨生子女、孤兒、歸僑學生、中國籍外國人子女)而外,又新規定了多子女家庭可以選留和家庭困難,本人疾殘予以照顧留城的政策。各地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放寬留城政策。

三是縮小了下鄉範圍。過去上山下鄉的動員物件幾乎包括所有城鎮戶籍的中學畢業生,至此明確提出,礦山、林區、三線企業、小集鎮和一般縣城,不再列入上山下鄉範圍(仍屬此範圍的有190個大中城市,城市人口在10萬以上)。並且宣佈有條件的城市也可以不搞上山下鄉。經此調整,國務院知青辦曾估計下鄉人數可比前兩年減少一半。1978年全國各地計劃下鄉60萬人。年底統計,實際下鄉人數48萬人國務院知青辦編:《全國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統計資料》,第14頁。,只相當上一年下鄉人數的28%。

第二,改變了安置辦法。

由於實行上山下鄉的出發點由以往的組織青年“接受再教育”轉變為辦事業,創財富,因此,提倡在農村廣開門路,集體安置,主要是創辦獨立核算的集體所有制知青場隊和農副業基地。鑑於插隊辦法利少弊多,提出對知青點逐步整頓收縮,有條件的地方,逐步辦成社隊企業或獨立核算的知青場、隊。檔案明確宣佈,“今後不再搞分散插隊”。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次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的召開(4)

第三,逐步解決在鄉知青的問題。

對於在鄉的860萬知青,主張在穩定的前提下,本著“國家關心,負責到底”的精神,實事求是地逐步解決他們的問題。

1�插隊知識青年中,確有實際困難不易解決的,要在城鄉全民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逐步安排他們從事有固定工資收入的工作。

2�1972年底以前下鄉插隊的130萬老知青,優先安排,計劃在1978年至1979年內基本上調回城鎮安排工作。

3�插隊的45萬已婚知青,原則上就地就近透過社隊和縣辦企事業,安排有固定收入的工作。

4�跨省下鄉的51萬人,大多是老知青,由動員城市與安置地區雙方協商,共同負責安排。

5�對在國營農場的160萬知青,採取穩定方針,同時也開了幾個調出的口子:一是有實際困難的,可以商調回城(類似病退、困退);二是父母退休、退職,可以回城頂替;三是農場勞力多餘,可以協商“調工”。

第四,保證統籌安排的幾項重大措施。

1�為了支援各地廣開就業門路,把大集體企業的勞動指標,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自行掌握。這在勞動政策上是個大變化。

2�為了積極扶植髮展集體所有制知青場隊和農副業基地,規定在1985年以前實行“三不政策”,即不交稅,不上繳利潤,不擔任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