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把哭喊的孩子從媽媽的懷抱裡接過來,但孩子仍哭著拉扯著媽媽。最後媽媽消失在孩子的視線裡,孩子便轉身抱住了老師,依然恐懼地哭著。
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上幼兒園。要怎樣安慰孩子呢?
老師懷抱著孩子,輕輕拍著他的後背說:“老師知道你離開媽媽很害怕。你哭吧,哭會讓你好受一點。老師陪著你!” 孩子就把恐懼大聲地哭了出來……哭過,恐懼就自然地流淌了出來。
老師又說:“你現在很安全。老師會照顧你,保護你,一直陪著你,不離開你,直到媽媽來接你。”
不管哭多久,都會有老師陪著。一會兒,恐懼的哭變為了傷心的哭。此時,孩子有的只是離開媽媽的傷心,而不再是恐懼。他和這個新世界就在這樣的哭聲中,逐漸靠近……正常的感覺逐漸開始迴歸,心情開始平復,慢慢地媽媽的離開也被接納了。
哭是痛苦和傷心的表現、表示以及表達和匯出。這裡哭不是傷害,而是情緒的流淌。這時的安慰就是要傾聽: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哭聲。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老師),這個陌生人抱著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幼兒園),孩子天然的不安全感和無秩序感就出現了。這是怎樣的恐懼和害怕!此時的情緒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自然的反應。
所以孩子剛入園時,我們通常會先讓媽媽陪伴孩子幾天,讓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熟悉起來。媽媽應當在孩子對老師有親切感後再離開。當然這之後孩子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熟悉老師,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習慣沒有媽媽在身邊的生活,這個熟悉與習慣的過程正是孩子擴大自身世界的過程。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是驚恐。到幼兒園後媽媽離開去上班了,這種和媽媽的分離使有的孩子充滿了恐懼。孩子需要把恐懼大聲哭出來,並在這樣的哭聲中,自己和這個外界的世界逐漸靠近,並逐漸接納他人。
幼兒園裡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老師對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說:“不哭了,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老師也愛你!” 站在一邊的大一點的孩子對老師說:“老師,你讓他哭吧!我剛來的時候也很害怕,也這樣哭。哭著哭著,就把害怕給哭出去了,我就好了。”這是這個大孩子自己的情緒體驗和經歷。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的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開始接納他人代替媽媽來照顧自己,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充套件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的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慢慢創造出來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2)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須的。但它又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比如兒童去上幼兒園,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孩子自己想走出家門,不是他自己對幼兒園好奇、有需求、有嚮往,而是因為成人覺得兒童需要,或者成人自己需要。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幼兒園可以準備一個新入園兒童家長休憩和“亞工作”( 家庭到幼兒園之間的過渡)的空間,使得家人像是能隨之在幼兒園和孩子一起生活,看兒童的具體情況選擇家人完全離開的時間,就是一個過渡辦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這就是為什麼在每個孩子剛入園的第一個月,幼兒園要有一個老師專門陪伴這個新孩子,並且給他足夠的關愛。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讓我們從新生命降生時的哭聲來解釋情緒吧。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