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4部分

大一段距離。

到底首先打擊什麼目標,不是由戰術決定,而是由技術決定。

以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為例,代號為“沙漠風暴”的空中打擊開始時,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首先打擊了三個目標,一是用F…117A“夜鷹”隱身戰鬥機轟炸巴格達的軍事指揮中心,二是用BGM…109“戰斧”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的防空指揮中心,三是出動AH…64A“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摧毀伊拉克南部的某處防空陣地。前兩項打擊針對戰略類目標,關鍵原因不是F…117A與BGM…109能夠有驚無險的突破伊拉克的防空網,在後來的戰鬥中BGM…109多次被擊落,F…117A也在數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被擊落,而是美軍沒有選擇,必須在轟炸開始前癱瘓伊拉克軍隊的指揮系統、特別是防空指揮系統。雖然AH…64A執行的是戰術任務,但是該任務關係到了後繼轟炸機群能否順利進入伊拉克領空,轟炸伊拉克的軍事目標,也可看成是戰略類目標。換個角度就能發現,聯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集中力量轟炸伊拉克的軍事戰略目標,根本原因就是聯軍缺乏能夠在不轟炸戰略類目標的情況下癱瘓伊拉克軍隊的有效手段,也就是缺乏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設想,如果當時聯軍擁有足夠的防區外彈藥、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先進隱身戰鬥機,還需要讓戰機冒險前往巴格達上空,轟炸的到重重保護的重要目標嗎?

技術決定戰術,戰術決定戰爭方式。

裴承毅敢於在轟炸印度的防空設施之前轟炸印度的空軍基地,正是因為參加轟炸行動的戰機不需要冒險進入印度領空,也就不需要突破印度的防空系統。先進的武器裝備,給予了前線指揮官更多的戰術選擇,也使戰術手段變得更加靈活。

不管戰術手段怎麼變,戰爭都要服從自身的規律。

戰爭自身的規律只有一條:用最小的代價打垮敵人、贏得勝利。具體來說,又分成了兩點,一是打擊手段的“經濟性”,二是打擊行動的“有效性”。

前者就是戰爭的成本,即為了勝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不管實力高低,任何國家都希望以最小的代價贏得勝利,而不是為了戰爭可以付出一切。如此一來,任何軍隊都不可能只用價格昂貴的武器裝備,而不使用便宜落後的武器裝備。事實也確實如此,即便如同美國這樣的軍費開支大國,在其軍事體系中,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所佔比例不會超過30%,大部分武器裝備都算不上最先進。

比如F…22A服役後,美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仍然是F…15、F…16等第三代戰鬥機,以及F…35A等廉價戰鬥機;F…42A服役後,美國空軍沒有淘汰F…22A,而是讓其繼續服役。共和國空軍也一樣,J…16A服役後,J…14C的裝備數量仍然非常龐大,所佔比例遠遠超過J…16A。彈藥方面的情況也差不多,越先進的彈藥,採購數量越少。只有在戰爭初期,需要奪取主動權的情況下,空軍才會讓先進戰機大量使用先進彈藥。奪取主動權之後,空軍會盡量使用相對落後的戰機,大量使用廉價彈藥。日本戰爭中,共和國空軍在奪取制空權之後,大量使用價格低廉的特種燃燒彈,就是最好的例證。

後者就是打擊強度,即為了達到目的所需要投入的最少力量。如何估計所要投入的力量,絕對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比如在F…22A服役的時候,美國最初認為只需採購349架就能確保戰勝任何敵人,後來降到200多架、再降到100多架。中日東海衝突後,迅速將採購數量提高到400多架,最後竟然超過了1000架,基本上實現了一比一的替換F…15戰鬥機。又比如在J…16系列戰鬥機定型之後,共和國空軍最初認為需要採購600多架,以一比二的比例替換J…14C(其餘的用相對廉價的J…17A替換),才能保證擊敗任何一個敵人。隨後卻因為美國空軍採購的F…42A只有300多架,將採購數量削減到了400架以下,用節約下來的經費購買了更多的J…17A。由此可見,所謂的“最低限度”,實際上時刻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是由主要敵對國的軍事力量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敵人強、則提高,敵人弱、則降低。

不管是“經濟性”還是“有效性”,落實到具體問題上,都是打敗敵人。

要想打敗敵人,就得奪取主動權。

空中戰鬥中,主動權就是制空權。

轟炸剛剛開始,之前在邊境地區巡邏的防空戰鬥機立即投入戰鬥。

空軍投入的第一批制空戰鬥機並不多,東線戰場上只有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