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5部分

不會在這個時候提出建造超大型空中平臺的想法。

當然,從發展潛力上看,超大型空中平臺絕對是前景無量。

就袁晨皓所知,在2049年初,隨著推力高達5000噸的磁感應推進器的開發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裴承毅已經原則上批准了在該財年度為空軍爭取第二部超大型空中平臺的建造經費,或者為空軍申請新的開發經費。也就是說,超大型空中平臺很有可能在數年之內從探索性建造發展成批次建造。果真如此的話,在2054年左右,共和國空軍的戰略空運能力很有可能遠遠超過美國。

更重要的是,積極支援超大型空中平臺的還有天軍。

比較有意思的是,天軍支援該專案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赤道上空10000米的高空發射航天器的成本是在海平面上發射的一半。如果能夠將發射高度提高到20000米,則能將發射成本再降低一半。如此一來,大規模航天發射的成本就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從而使天軍的空天作戰力量成為主要打擊力量。換句話說,超大型空中平臺實際上是連線地面與外層空間的理想中轉站。

因為空天打擊確實很誘人,所以天軍才會在2047年向空軍伸出援手,成為推動超大型空中平臺的第二支力量。

當然,天軍對超大型空中平臺的要求更高。

按照天軍的設想,超大型空中平臺的飛行高度最好能夠提高到30000米,從而使發射成本降低到海平面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超大型空中平臺不但要具備支援航天發射的能力,還要具備回收航天器的能力,也就是能夠接收空天戰機。既然是軍事平臺,就得擁有讓作戰武器再次使用的能力,也就得具備支援空天戰機作戰的能力。如此一來,超大型空中平臺的載重能力至少要提高到20000噸,而且載重係數要超過50%,最好能達到60%。至於其他方面,則要充分考慮超高空飛行帶來的問題。

當然,站在天軍的立場上,超大型空中平臺肯定不是主打專案。

再邁向實戰能力的道路上,天軍最需要的還是具備實戰價值的空天戰機!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40章 空天戰機

空車走向沒落,最大的“功臣”就是天軍。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天軍取代空軍只是遲早的事情。如果以“維度”來劃分,空軍與天軍並無本質區別。正是如此,在一些國家,天軍只是空軍下的一個獨立兵種。雖然共和國與美國均在20年代末讓天軍成為獨立軍種,透過獨立預算來加快天軍的建設速度,但是到了40年代末,隨著空天技術愈發成熟,共和國與美國的高階將領都在考慮一個問題,既有沒有必要設立2個以打擊為重的軍種,即是否將空軍與天軍合併,以縮減軍隊規模,提高軍隊的作戰效率。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在走回頭路。

客觀的講,天軍與空軍肯定會走到一起,前提條件是空軍逐步走向消亡。可以說,當初讓天軍獨立成軍,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建設步伐。隨著與天軍能否成為具有實戰價值的軍事打擊力量的大量高階技術由理論變成現實、從實驗室走向測試場,首要目的已經達到。要想讓天軍成為貨真價實的頭號打擊部隊,就得讓天軍具有實戰價值,也就是具備能夠為國家實力承受的“效費比”。如此一來,就得下大力氣整合軍事力量,縮減不必要的開支。在此背景下,天軍與空軍合併自然是大勢所趨。

如同當初天軍從獨立兵和成為獨立軍種一樣,與空軍合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後不久,國防部就制訂了一份整合國家軍事力量的報告,其中明確提到,將天軍與空軍合併之後,在不降低綜合戰鬥力的前提下,能夠透過削減文職人員與部分非戰鬥人員,把人員數量減少兩成左右,每年為國家節約數百億元的人員津貼與數百億元的軍人福利。因為共和國的社會勞動力非常緊張,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所以該計劃很快就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剛剛獲得連任的顧衛民還讓裴承毅在此報告的基礎上對裁減軍事人員的社會安置工作做好規劃。可惜的是,時任總參謀長的林嘯雷擔心因此耽擱了海軍建設,堅決不同意讓空軍與天軍合併,而且提出了一個誰也無法迴避的問題,兩支各有幾十萬人員的大軍不是說合並就能合併,在各種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的情況下,這樣的問題最好提都別提,因為會嚴重影響軍心士氣。

事實上,裴承毅也不指望能夠在2042年啟動天軍與空軍的合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