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1部分

達迪戈加西亞群島西北海域,此時距離馬爾地夫群島最南端的甘島不到1000千米,距離駐紮了共和國海軍遠端海上巡邏機的福阿穆拉庫島也只有1000千米左右。因為當時印度洋艦隊還沒有全速南下,所以與美軍艦隊的距離應該在1800到2000千米之間。

也就在這個時候,第一架遠端巡邏機發現了美軍艦隊。

準確的說,不是美軍艦隊,而是美軍艦隊派來的防空戰鬥機。

美軍的作戰記錄中說得非常明確,艦隊裡的無線電探測裝置發現了遠端海上巡邏機發出的無線電訊號之後,因為距離太近,而且巡邏機正在向艦隊方向逼近,所以航空軍官按照作戰條令派出了防空戰鬥機。為了確保艦隊安全,戰鬥機是從航母上起飛的,而不是讓正在艦隊附近巡邏的戰鬥機前去攔截。

這場吾無懸念的空戰點燃了6日下午的海戰。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海軍不可能確定美軍艦隊的具體方位,原因很簡單,美軍防空戰鬥機是以被動尋的的方式發起攻擊的,並沒有發出無線電輻射,遠端海上巡邏機是在被導彈擊中之前才發現遭到攻擊。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美軍艦隊肯定就在附近,而且不會太遠。從理論上講,美軍戰艦上的被動探測系統對遠端海上巡邏機對海搜尋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的探測距離要比雷達對戰艦的探測距離稍微遠一點,但是不會遠太多,畢竟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受地球表面曲率影響,不可能傳得太遠。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應該掌握了共和國海軍岸基遠端海上巡邏機所使用的對海搜尋雷達的具體效能資料,因為美軍艦隊已經非常靠近迪戈加西亞,也就在印度洋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在沒有受到威脅,即沒有進入巡邏機的搜尋範圍、或者說不會進入巡邏機搜尋範圍的情況下,肯定沒有理由主動攻擊巡邏機。由此可以推斷,美軍艦隊就在這架被擊落的巡邏機的航線延長點上,而且距離巡邏機被擊落的地點在450千米以上,但是不會超過600千米。算上巡邏機上的對海搜尋雷達對側向區域的探測範圍,就可以大致確定美軍艦隊在當時所在的大致海域了。考慮到美軍艦隊會在受到威脅後轉向,加上艦隊的航行速度,可以得出一個以時間為函式的美軍艦隊活動區域方程式。

簡單的說,有了這個基礎,就能重新部署偵察力量。

13點45分左右,印度洋戰區海軍指揮中心調整了巡邏機的搜尋範圍,讓附近10多架巡邏機改變航向,全部朝美軍艦隊所在海域撲了過去。

毋庸置疑,這些巡邏機都有可能遭到攻擊。

重要的是,越多的巡邏機遭到攻擊,就可以用重疊的方式,縮小搜尋範圍。從理論上講,如果有5架巡邏機在同一時間、或者同一時間段內遭到攻擊,就能把美軍艦隊的活動區域縮小到艦載戰鬥機的攻擊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到時候就算巡邏機沒有能夠用雷達捕捉到美軍艦隊,也能夠以推算的方式確定美軍艦隊的準確位置,從而讓埋伏在馬爾地夫群島海域的印度洋艦隊發起攻擊。

這個道理,美軍指揮官也明白。

發現越來越多的巡邏機正在圍上來之後,美軍指揮官沒有驚慌失措的下達轉向返航的命令,而是讓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做好了起飛準備。

對美軍指揮官來說,局勢已經明朗了。

與共和國海軍的情報官員需要以預測的方式來判斷美軍艦隊所在海域一樣,在沒有足夠資訊的情況下,美軍艦隊指揮官也得對共和國艦隊,即發起攻擊的主要力量所在的大致方位做出預先判斷。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美軍艦隊首先應該考慮岸基航空兵的威脅,畢竟在北印度洋沿岸地區,共和國海軍擁有數十座基地,能夠部署上千架飛機,這麼多岸基戰機足以淹沒美軍艦隊。但是現實情況是,共和國海軍還來不及向北印度洋地區部署重兵,而且在戰爭初期,共和國海軍也沒有足夠多的戰鬥機可用。更重要的是,馬爾地夫群島附近的所有基地都用來部署遠端海上巡邏機了,沒辦法容納足夠多的戰鬥機。當然,共和國海軍可以向天軍發出請求,即由天軍出動戰略轟炸機。只不過,除了海軍不肯輕易向天軍求援之外,當時天軍也沒有辦法支援海軍,因為其戰略轟炸機部隊正在北面戰場上支援陸軍,幫助陸軍向烏拉爾方向挺進呢。

回到現實中來,站在美軍指揮官的立場上,首先就得考慮印度洋艦隊的威脅。

當然,從時間上推算,南海艦隊此時距離迪戈加西亞肯定在2000千米以上,甚至有可能在3000千米左右,即便不考慮讓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