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1部分

侍庵�猓�W郵�淦鞫約��幽傅�鈉蘋敵Ч�膊皇嗆芾硐搿8�匾�氖牽�梢醞ü�慕��褰峁梗�熱緗�擁�┭嗇傅�鬧行鬧嵩瘸婆帕校�⑶曳治�昂蠹覆悖�湍芙�W郵�淦韉鈉蘋到檔階畹停�粗揮脅糠腫擁�┮蛭�峁乖獾狡蘋刀�薹ǘ哉澆⒐鉤賞�玻�蟛糠腫擁�┤勻瘓哂猩鄙肆Γ��夜セ鞴�灘換崾艿接跋臁�

也許有人認為以動能原理殺傷目標的電磁炮要好一些,問題是用於艦隊防禦作戰的小口徑電磁炮的射高都非常有限,往往只能對付10000米以下的目標。對於在10000米以上的集束子母彈基本無能為力。同樣以動能原理殺傷目標的防空導彈的射高在10000米以上,卻受過慢的速度限制,很難趕在集束子母彈開始散佈子彈藥之前將其擊落。

可以說,受攔截手段限制,攔截集束子母彈的難度非常大。

在艦隊作戰中,除了讓小口徑電磁炮碰碰運氣之外,幾乎沒有別的攔截辦法。如果對付的只是幾枚、或者10多枚集束子母彈,在用小口徑電磁炮進行攔截的同時,加大機動範圍(作戰時,主力艦肯定全速航行),比如增加轉向角度,避免遭到毀滅性打擊(即受攻擊後喪失作戰能力)的把握還是比較大的。問題是,面對數十枚集束子母彈的時候,就算能夠擊落其中10多枚,也很難逃出子彈藥的覆蓋區域。

也就是說,只能把希望寄託在被動防禦手段上。

因為子彈藥是純粹意義上的非制導彈藥,所以干擾手段派不上用場,所謂的被動防禦手段,僅指戰艦的防護裝甲。

這個時候再來看“秦”級的重防護設計思想,也就不難明白其重大含義了。

再從對主力艦的戰術使用來看,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不在主力艦隊裡增添幾艘攜帶戰鬥機執行防空作戰任務的航母了。說白了,遭到集束子母彈這些“特種炮彈”攻擊時,就算航母能夠撐住,也會因為飛行甲板遭到徹底破壞而喪失作戰能力,成為運載上千名官兵的浮動棺材。再從主力艦與航母的對抗來看,航母攜帶的艦載航空兵拿主力艦沒有辦法,而主力艦上的大口徑電磁炮能夠輕而易舉的使航母遭到重創,除非航母永遠躲著主力艦,即被主力艦趕出作戰海域,不然堅持到最後的肯定不是航母。

問題是,對主力艦本身來說,大口徑電磁炮投射的炮彈也是致命威脅。

就在僅僅2分鐘前,美軍第51艦隊就遭到了集束子母彈的覆蓋式打擊,8艘主力艦全部遭到重創,不但航行度迅降低到30節以下,還因為電子裝置、通訊裝置、部分火力單元的控制系統受損而導致6艘主力艦完全喪失戰鬥力,2艘部分喪失戰鬥力。貌似強大的第51艦隊幾乎在一瞬間喪失了作戰能力!

面對第51艦隊的反擊,第一主力艦隊的命運會不一樣嗎?

事實證明,5%的差距不但能夠決定幾艘戰艦的命運,還能決定一場海戰的結局、甚至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與第51艦隊相比,第一主力艦隊只有5%的優勢。

準確的說,是與美國海軍的“長灘”級相比,“秦”級防護系統所佔的比重僅僅高出了5%,而就是這5%的微弱差距,讓兩種戰艦在面對幾乎完全相同的攻擊時,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發現再入大氣層的集束子母彈之後,第一主力艦隊做了嘗試性的攔截。雖然根據共和國海軍公佈的戰報,在這場僅僅持續幾秒的戰鬥中,8艘“秦”級主力艦上的新式攔截系統至少擊落了6成的集束子母彈,但是根據更加可靠的資訊來源,特別是“秦”級主力艦在接下來的幾場戰鬥中的表現,有理由相信,海軍故意誇大了戰果,攔截率肯定不到6成,應該在1成左右。這種針對戰果的誇大宣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別是在戰爭期間,從鼓舞士氣與震懾敵人的角度出,都需要適當的誇大勝利戰果。如果考慮到保護先進技術,特別是敵人還沒有掌握的技術,就更有必要誇大某種已經公開的武器系統的作戰效率,使宣傳與戰果吻合。從實際情況出發,產生決定作用的肯定是“秦”級的被動防禦系統。

雖然共和國海軍並未公佈“秦”級的裝甲防護系統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從接下來的戰鬥就看的出來,多出來的5%裝甲份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就在遭到美軍第51艦隊反擊後大約2分鐘,即1點43分左右,8艘“秦”級主力艦打出了本此戰鬥的第三輪齊射,接著在大約10分鐘之後,也就是1點59分之前,第一主力艦隊進行了最後一次齊射。由此可以大致斷定,遭到打擊之後,第一主力艦隊沒有喪失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