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0部分

胄牧�慈霾甲擁���⒉恍枰��艿牡繾湧刂粕璞贛脛頻枷低場�

一定要說集集子母彈的技術含量的話,那就是製造子彈藥的材料。

因為採用了阻力最小的外形,加上母彈上有俯衝加速發動機,而且是以離心旋轉的方式拋灑子彈藥,所以子彈藥的速度不成問題。按照共和國海軍的測試,在15000米的高度上拋灑時,子彈藥落到海平面上的速度在15馬赫到20馬赫之間,而這個速度能夠確保子彈藥擊穿任何戰艦的裝甲與數層甲板。即便如此,共和國海軍集束子母彈的子彈藥仍然採用了穿甲彈的特種合金(表面有隔熱塗層)。問題是,子彈藥沒有裝填爆炸藥,而且質量有限,如果只能穿透戰艦的裝甲,對戰艦的損壞不會太大。這就如同子彈在人體上留下一個窟窿,實際殺傷效果肯定不理想。

為了增大破壞效果,就得在子彈藥的結構上做文章。共和國海軍使用的子彈藥就是一種複合彈藥,從結構上看,最前端是由材質較軟的銅合金製造的風帽(主要就是降低風阻);接著就是用特種合金造的主彈杆,該部分大約佔了三分之一的長度;後面是同樣佔三分之一長度的高密度易碎鉛合金段,這一部分的主要用途除了提高子彈藥的平均密度之外(提高彈藥的平均密度更加有利於儲存動能),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在進入敵艦之後迸裂,以產生的高速碎片殺傷周圍人員、破壞艦體內部的器材;最後是一種在撞擊後會自燃的特種材料製成的穩定尾翼,而該部分的作用除了穩定彈道之外,就是在命中敵艦之後引燃敵艦內部的易燃材料。

事實上,集束子母彈還有一個其他任何彈藥都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不可攔截”。理論上,1枚850千克級的炮彈能夠配備大約1100枚150克的子彈藥,而世界上任何一種艦隊防禦系統與艦隊攔截系統都無法同時攔截這麼多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子彈藥的體積非常小,而且速度非常快,很難被探測到。這就如同防空導彈可以對付戰鬥機,卻無法對付戰鬥機發射的炮彈,防空系統在面對這些比筷子大不了多少的小型炮彈的時候,基本上只能望空興嘆,把希望寄託在堅實的裝甲上了。

由此可見,雖然每一枚子彈藥的威力都非常有限,但是當一枚炮彈灑下上千枚子彈藥的時候,任何戰艦都會被打成馬蜂窩。雖然這種程度的損傷很難讓一艘排水量高達數萬噸的戰艦沉沒,這就如同用鋼珠彈打不死犀牛一樣,但是鋼珠彈能夠打痛犀牛,而成百上千的小型穿甲彈肯定能讓戰艦受損,從而讓戰艦減速。根據共和國海軍的實戰測試,子彈藥上的燃燒部分肯定能夠在戰艦上引發火災,因為絕大部分戰艦在航行的時候都是由計算機控制,所以當計算機發現艦內起火的時候,肯定會降低航行速度,以便滅火機器人抑制火勢,避免大火蔓延。要知道,任何戰艦都是漂浮在海上的彈藥庫,不但有大量易燃材料,還有大量易爆物資。別說計箕機,正常情況下,有點理智的艦長都會下令降低航行速度。原因很簡單,高速航行,等於是在向戰艦裡面鼓風,也就等於在助長火勢。

事實上,即便沒有點燃敵艦,也能透過密集的彈雨讓敵艦的關鍵裝置受損。

從戰術角度上講,在主力艦上配備集束子母彈,就是為了在戰鬥開始的時候,讓敵艦癱疾在海面上,為使用穿甲彈創造機會。

正是如此,甄別攻擊結果才顯得特別重要。

要知道,用集束子母彈擊沉敵艦的機率微乎其微,而且作戰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在癱瘓敵艦之後再使用集束子母彈的意義就不大了。更重要的是,不但戰艦上配備的集束子母彈不是很多,而且集束子母彈的價格也是穿甲彈的好幾倍,如果考慮到先進戰艦上都有輔助推進裝置,而且大部分戰艦在遭到集束子母彈攻擊之後不會完全喪失機動能力,就更加應該攻擊得手之後使用穿甲彈擊沉敵艦。

實際戰況與共和國海軍的實戰測試相差不大。

面對蜂擁而至的彈雨,第51艦隊裡的8艘“長灘”級只能勉強招架。

只不過,這麼迅猛的攻擊,仍然沒有能夠完全打垮第51艦隊。

要知道,集束子母彈的飛行速度肯定不會比穿甲彈快,飛完1200千米,大約需要150秒,大約2分半。也就是說,這些炮彈是在1點41分左右落下的。根據美國海軍第51艦隊的作戰記錄,美軍的偵察炮彈是在大約1分鐘前,也就是1點40分左右發現了1200千米外的第一主力艦隊,並且甄別出了8艘“秦”級主力艦。更加重要的是,美軍發射的部分“偵察炮彈”攜帶了磁場感測器,而這些感測器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