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學者說、處理人際關係有趨同性和互補性原則、還有互利性和回報性原則、對此我深表贊同。一直以來、我對研究官商關係和男女關係很感興趣、覺得把這兩種關係弄清楚了、也就基本上看清了當下的中國社會、我覺得上面四個原則完全可以套用在這兩種關係上。就像偉人毛澤東說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但是、如果有了趨同性、互補性、互利性和回報性、我們就知道該如何發展和處理他人的關係。
小結一下。所謂關係、通俗地說、是指遇到什麼困難或發生重大事情時、總是首先被想起、被委託、被依靠、被利用的那些往來密切的親戚、朋友和熟人、透過他們的關照、幫忙、走後門(捷徑)、搞潛規則、往往就能把事情搞掂、趨利避害。這裡、有奶就是娘、抓得住老鼠就是好貓;這裡、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是否有用、有效。當然、幫你把事情搞掂的不會白幫忙、總會得到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現時的、也可能是預期的;可能是物資的、也可能是精神的。總而言之、搞關係的本質是交換、透過互通有無滿足各自需要。
由單一關係向外推演而出的關係網、是一種戰略同盟、這是一個有心營造、緩慢積累的過程、有的人關係做不好、就很麻煩、一切都靠自己硬撐蠻幹、不可能不事倍功半、長此以往、只會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甚至寸步難行。關係做得好、關係網就會越做越牢、越做越大、證明一個人的門路越多、能耐越大、勢力越廣、影響力越強、活得也就越成功、越滋潤、就總能舉重若輕、左右逢源、條條道路通羅馬、並獲得更大的權力、更多的財富和更響亮的名聲。
對於仕途之人來說、對上、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個所謂的朝中之人就是關係、就是靠山、就是拉你、提攜你的人;對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個樁或者幫、就是吹你、捧你、幫你抬轎子的人。上有長官意圖、下有群眾呼聲、你不想進步都很難。
做生意也大致如此。有一種與時俱進的說法、叫整合資源、合作雙贏。商道即人道、對於中國商人來說、做生意得先做人、人做好了、生意就能做好、做大。
這不是把關係庸俗化、這是中國轉型時期的現實。它是一種合理的存在、是在一些制度規則不健全、不穩定時期的一種常態、是中國人的人情習俗與面子習俗、符合深層的社會結構規律。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一個地球變成村落、世界是一個平面的現代社會、如果繼續由關係網大行其道、江湖化肆意氾濫、也是很危險的、因為只有當正式制度鬆懈、社會管理部門嚴重失範的時候、潛規則和搞關係才有廣闊的騰挪空間、而一個真正強大、和諧、幸福指數不斷上升的社會、一個要想實現民富國強、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一個企圖讓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社會、在人文精神方面、崇尚的決不應該是被人情世故浸泡的關係和庸俗關係學、而是自由、平等與法治、是社會公民意識。
這就需要對關係時不時地來點清算。先弄明白社會上的人們、為什麼要搞關係以及到底是怎樣搞關係的、再看看在制度設計上、能不能讓關係變得不那麼重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方風。
我們任重而道遠。
2。怎樣找關係(1)
關係是從哪裡來的?又要到哪裡去?
我曾經很認真地拜讀過於陽先生的《江湖中國》、我認為這本書對我們認識當下中國的國情很有幫助。於陽先生曾研究指出、關係是“儒教制度後期的移民生活演變的結果、是移民和遊民群體習俗逐步演化的產物。往前看、在古代定耕農業社會中、走後門的關係沒有存在的價值。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圈內、人們相互交換和利用的空間很小、親戚僅是親戚、朋友就是朋友、熟人還是熟人、不是相互利用的工具。在缺乏大規模合作的小農經濟體系裡、社會交換和相互利用的空間很小。在定耕農業經濟開始瓦解以後、大範圍移民格局形成、同時憲政秩序尚未建成、市場經濟和公共行政制度尚不存在、僅有的、數目少得可憐的親戚、朋友、熟人、同鄉就變成個人向外界發展的過河橋和敲門磚、成為相互交換、合作的稀缺資源。在人們賴以生存的制度秩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關係網就這樣形成了。換言之、關係網是傳統與現代制度斷層的產物。”
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關鍵詞、一是“社會交換和相互利用”、一是“傳統與現代制度斷層”。前面的意思是說、拉關係和建立關係網、前提條件都是為了生存與發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