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南旺以南、以北數百里水道,實地勘察地勢、水文,訪問民間父老,瞭解方圓數百里內的自然地理水文情況,積累了豐富的水利知識,是汶上縣遠近聞名、富有治水經驗、受民眾愛戴的水利老手。

宋禮記住了白英這個名字,花了數天時間,終於找到了他。一見,眼前的白英不是別人,正是彩山之陽遇到的那位牽牛的長者。

兩人再見,各自會心“咯咯”地笑了。白英老人深感宋禮的至誠,說出了他多年實地勘察後思謀的治水之策:

南旺者,南北之水脊也,自左而南,距濟寧九十里,合沂、泗以濟;自右而北,距臨清三百餘里,無他水,獨賴汶水。築堽城及戴村壩,遏汶水使西,盡出南旺,分流三分往南,接濟徐、呂;七分往北,以達臨清。南北置閘三十八處。

——這就是歷史上記載只有84個字“白英策”。

這84個字,像一柄熠熠生輝、光芒四射的火炬,照亮了會通河,照亮了整個大運河——

“南旺者,南北之水脊也”,完全符合後世科學測量的實際。鄭肇經著《中國水利史》一書以江淮水面為0計算,南旺湖面高出江淮水面38米,為南北最高處之一(其餘兩個為安山38米,姜溝閘米)。白英老人的分析和方案,完全符合運河所經地勢,不能不說是繼元代郭守敬成功找到白浮泉並引入大都以來我國水利史上的又一大奇蹟。

txt小說上傳分享

“功漕神”(3)

元代開挖會通河用了36年,為什麼?原因就在對汶河水源及其支流洸河和泗水的治理失當,僅築坰城壩在大汶河上分汶水入濟州,沒能保證運河水源,致使會通河岸狹水淺,“霖雨岸崩,河道淤淺。”加上黃河決堤,黃水浸漫,終被泥沙淤塞。白英考察到汶水水源多系山泉,這些山泉水來自數百里之外的山區,涓涓細流輾轉相會,沿途滲漏蒸發,受季節影響大,患在涸。白英老人據此建議在東平戴村築壩,防止汶水入洸河,使汶水流入南旺湖蓄涵,以濟常年之用,完全奏效。

白英依據南旺所能接納的汶水量,提出了綜合分水方案,並建議建閘來調節漕河水面高低:以上、下兩閘控制南旺分水,使水南北分流,七分朝天子(往北),以達臨清,三分下江南(往南),接濟徐、呂;南北置閘三十八處,功可垂成。

——洗耳恭聽的宋禮見老人的治運規劃如此完備,禁不住擊節叫好:“謝謝你,老人家!你是我大明的千秋功臣!本官請你出山,幫助本官,也是幫助朝廷,治理好會通河,造福千秋萬代!”

“我還沒有說完。”面對朝廷重臣,久居鄉間的白英老人一臉的耿直憨厚。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會通河段的水源主要依賴自然降雨和汶水,汛期時還好一點,哪怕再苦再累漕船也能拖著走,如遇乾旱、水缺河淺就沒法治了。這要靠置閘來調節水位。而這裡的‘閘’不是普通、一般的閘,應該建成復閘。”

“復閘?”

“是。”

“願聞其詳。”

“漕船到了閘口前,先開啟第一道閘門放進船來,然後關閘,放水,將船隻升高到一二十米,再放進第二道閘,再放水,再升高,以此類推,重複操作,直到與水壩出口的水位持平。透過復閘,可使漕船航行的阻力減少到最低程度,河道暢通無虞。”

“本官再謝!”聽到這裡,宋禮不僅是激動,簡直感激涕零!望著眼前的白英老人,他深深感到了潛藏民間無盡的智慧和偉力!

這次邂逅相遇,白英接受了宋禮的真誠邀請,走上了治運一線。

永樂九年(1411)夏,宋禮調發青州、兗州、濟寧及直隸、徐州民工20餘萬人,按“白英策”展開施工。

引汶濟運的主體工程是戴村壩,戴村壩調節汶河水,依靠的是不同壩段的不同高程和長度。戴村壩自南向北分為三段。三壩中間高,北端次之,南端最低,各段間有銜接段。築壩導汶,簡單地講,就是築壩攔住下洩的汶河,再開一個小口引水接濟大運河。即使根據現代流體動力學等水利科學來設計戴村壩的不同壩段,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白英是如何“算”出來的?我沒有找到更多的史料,令人驚歎!

白英雖年逾半百,但他親自選壩址——讓我感到十分驚奇的是,郭守敬沒有測出運河上的制高點,一個並沒有飽讀詩書的“老人”卻準確地找到了運河的“水脊”!——劃河線,參加勘測設計,指導施工。

戴村壩所用的建材主要是萬斤方石和三合土。民工們從附近的山上採來方石,一